bái tū
2 英文參考tinea tonsur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inea blanc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tinea capiti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白禿為病名[1]。出《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即白禿瘡[1]。
白禿瘡(tinea blanca[2])為病名[3]。出《劉涓子鬼遺方》卷五。又名癩頭瘡、禿瘡、白禿[3]。是指以頭皮覆蓋灰白色鱗屑斑片,毛發折斷為主要表現的癬病[4]。為頭皮癬疾之壹[3]。多見於兒童,尤以男孩為多。
白禿相當於西醫的白癬[4]。
4 白禿的病因病機白禿是由風邪襲人頭皮腠理、結聚不散;或由接觸傳染而發[3]。
5 白禿的癥狀白禿多見於小兒[3]。初起頭皮毛發根部出現灰白色屑斑,小如豆粒,大如錢幣,日久逐漸蔓延擴大成片,毛發幹枯,斷折易落,參差不齊,偶有瘙癢,久則發枯脫落,形成禿斑,但愈後毛發可再生[3]。病程較長,經年不愈,壹般至青春期大部可自愈[3]。
白禿多見於兒童,尤以男孩為多。病變初起,頭皮覆蓋有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灰白色鱗屑的斑片,小者如豆,大者如錢,日久蔓延,擴大成片。毛發幹枯,容易折斷,易於撥蔣,而不疼痛,多數在離頭皮0.2~0.8cm處;頭發自行折斷,長短參差不齊。在接近頭皮的毛發幹外圍,常有灰白色菌鞘圍繞。自覺瘙癢。發病部位以頭頂、枕部居多,但發緣處壹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新發再生,不留疤痕。
6 需要與白禿相鑒別的疾病 6.1 白屑風白屑風應與白禿瘡相鑒別。多見於青年,白色鱗屑堆疊,脫發而不斷發。
6.2 白疙白疙當與白禿瘡相鑒別。皮損為厚積的銀白色鱗屑性斑片,頭發呈束狀,無斷發現象,並有薄膜現象及篩狀出血。
7 白禿的辨證分型 7.1 風盛血燥白禿瘡·風盛血燥證(tinea blanca with pattern of wind excessiveness and blood dryness)是指風盛血燥,以皮損呈灰白色斑片,瘙癢,毛發幹枯,易於折斷,面色晦黃,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濡細為常見癥的白禿瘡證候[4]。
8 白禿的治療白禿壹般不需內治,如合並化膿性感染者,宜清熱利濕解毒,用萆蘚滲濕湯合五神湯加減。
白禿可選用苦楝膏、禿瘡油、肥油膏外搽[3]。
白禿可采取拔發療法:其方法為剪發後每天用0.5%的明礬水或熱肥皂水洗頭,然後在病竈處敷藥再用薄膜蓋上,包紮固定。每天如上法換藥1次。敷藥1周頭發比較松動時,即用鑷子將病發連根拔除(爭取在3天內拔完)。拔發後繼續薄塗原用藥膏,每天1次,連續2~3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