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唾液是維護消化道、口腔和身體 健康 極重要的天然物質,是人體中非常寶貴的壹種液狀營養物質。就從古人造字而言,“活”字是從“舌”、從“水”,即是說舌旁有水方可活。所謂舌旁之水就是唾液,可見唾液對人生命的重要性。
“津液頻生在舌端,尋常漱咽下丹田;於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這是古人壹首概括咽唾 養生 法的歌訣。其中既簡述了咽唾 養生 的實施方法,又高度評價了咽唾 養生 法的 養生 效果。
唾液,俗稱“口水”“口涎”,但在中醫 養生 古籍中,卻有“瓊漿”“玉泉”“金津玉液”“甘露”|“華池之水”等美稱。
現代研究發現,唾液是由遍布於口腔黏膜深處的許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及其他壹些腺體***同分泌出來的壹種混合液體。口腔黏膜中大的唾液腺有三對,即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小的有唇腺、頰腺、腭腺等。這些唾液腺雖小,卻是個十分勤快的器官,據統計,壹個成年人壹晝夜至少可以分泌出唾液1 500毫升。
唾液中99%是水分,其他則包含了血漿中的各種成分,如澱粉酶、溶菌酶、粘蛋白,以及氨基酸、鉀、鈉、鈣等許多物質。
前壹種是指在食物的色、香、味的刺激,以及食物口腔黏膜的直接接觸,舌頭的運動,牙齒的咀嚼,使唾液腺主動產生唾液;後壹種情況是指有意識地采取鼓漱、舌頂上腭等方法,以促進唾液腺分泌唾液。這後壹種情況,就是咽唾 養生 所采取的功法。
《內經》中指出:“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由此可見,唾液是由脾和腎所化。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元氣所在,脾為後天營氣發生的根本。明代醫學家李中梓就明確地說:“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可見在人體中腎和脾的重要性。而由腎和脾所化之唾液,其對 養生 的意義也就貴為至寶了。
中醫常根據人唾液分泌的盛衰狀況來,判斷體質的強弱和疾病的性質。體質健壯無病之人,唾液的分泌充盈。
若津液分泌不足,則會引起咽幹口燥、消化功能減退、少汗、無汗、皮膚幹枯、面部失去潤澤、舌幹舌紅、少苔、無苔、頭暈耳鳴、大便秘結等癥狀和表現,並有“舌如風幹荔枝者死”的認識。正如明代醫書《紅爐點雪》中說:“津液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明確指出津液分泌充足則五臟均能受益。
如果津液的運行發生障礙,則會引起水腫、痰飲等病證。若脾腎虛寒則涎唾多,腎虛有熱則少唾。小兒、老人流涎過多,是脾腎不足與氣虛的表現,治療當以健脾、益腎、攝涎唾為大法。在中醫治療疾病的原則中,對唾液極為重視,如壹部《傷寒論》的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保胃氣,存津液。”治療溫熱性疾病對唾液更重視“顧護津液”,認為“存得壹分津液,則存得壹分生命”。
因此,我國歷代 養生 家都非常重視“咽唾液”的 養生 方法,而且是習練氣功的重要環節,稱其為“玉液還丹”。例如,我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三國時的皇甫隆、漢代蒯京道人、漢代藥師劉京、晉代 養生 家王質等,都因堅持咽唾液等 養生 法而獲長壽。如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曾記述了這樣壹個故事:曹操問皇甫隆為什麽能活壹百多歲仍體力不衰、耳聰目明?皇甫隆回答說:“蒯京活了178歲還很壯實,其原因是‘朝朝服玉泉’的結果,而我本人也是這樣做的。”
歷代這些運用咽唾 養生 而獲長壽人物的經驗看起來很玄乎,其實是很有科學根據的。如今的許多研究已經揭示了咽唾 養生 對 健康 的作用,因而值得為我們今天 養生 所借鑒。
(文/主任醫師 孫清廉)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