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籍解讀
在唐雲,朱徹的韻集是粗心的。不同的聲音。司馬發隨羽。《說文》是軍士寫的。《急件筆記》是壹個竹制的八棱杵,內置在運兵車中。這兩個詞的音和義是壹樣的。壹個說古今字。還有《韻社》都剪了,音?。慕名。
2.發展
中國當時沒有拼音字母,所以我們用的是拼音漢字的正音或反切的方法。直接發音就是用同音字來表示漢字的發音。如果同音字是生僻字,即使發音也讀不出來。
反切是指用兩個漢字註釋另壹個漢字,上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聲母相同,下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為“中心切焊法”。這兩種註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唐朝的文壽和尚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36個字母來描述漢字的讀音,說明當時中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漢字來代表這些聲母和韻母,所以這樣的字母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
1500年前,中國的壹些穆斯林少數民族使用“小經”文字,這是壹種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寫中文,比唐代用漢字表示聲母和韻母更進了壹步。* * *有36個字符,其中4個是唯壹的。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用於拼寫漢語的音標。它沒有漢字的痕跡,完全是拼音。東鄉族、撒拉族等民族也使用“小經”。
明末,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拼寫中文。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文奇跡》,其中有四篇用拉丁字母註音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