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六年十月,漢武帝在壹次狩獵時獲得壹只“壹角而足有五蹄”的獸。因此改年號為“元狩”。取此名的另壹個原因是漢朝對匈奴大規模反擊的進行。狩,有征伐的意思。
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象征仁和祥瑞的靈獸,現在其形似鹿、龍頭、獨角、獅尾、牛蹄、遍身鱗甲、身帶火焰。
麒麟原來是以鹿類動物為依托的有翼神獸,有時也叫天鹿。中國早期的祥禽瑞獸有“龍”、“鳳”或“麒麟”、其中“鳳凰”最出名。“麒麟”作為瑞獸而與“鳳凰”對舉,似乎只是從戰國文獻才出現。據《爾雅》、《說文》等書,“麒”、“麟”和“鳳”、“凰”都是同壹種動物的雌雄二體。但我們懷疑,“麟”在未被神化之前大概只是壹種鹿類的動物。這種動物被神化,是因為歷史上的兩個著名事件:(1)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西狩獲麟”,它的被擒曾引起孔子的哀憫,傳說孔子竟因此而絕筆《春秋》;(2)漢武帝於公元前122年西祠五,據說也曾獵獲“白麟”,因之改元元狩,為作麒麟閣。孔子見到的“麟”是什麽樣?《春秋》、《左傳》沒有講,《公羊傳》說是“非中國之獸”或“仁獸”,“而有角”。孔子見了這樣的動物為什麽會大哭?原因是他自己就是壹位仁者,在他看來,這種仁獸的被擒正是其道不行的象征。武帝所獲“白麟”,據說是“壹角而五蹄”,在當時是作為漢征四夷、武功全盛的象征,特別是與他對匈奴的征服有關(《漢書·終軍傳》)。
漢以來,學者多謂麒麟是壹種麕身、牛尾、狼額、馬蹄的神物,雄曰麒而無角,雌曰麟而壹角,並且角端有肉。但因為麒麟單稱只叫“麟”,所以更多是以“壹角”而為人所知。其出土形象,是以壹角而角端有肉者為多,但也有作山羊形象,頭戴尖長角或兩角並合者。西漢以後,“麟”還常常加入由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代表四方的“四靈紋”,進壹步構成四方加中央的“五靈紋”。可見“麟”是壹種形象明確的主題。但這裏值得註意的是,古人對“麒麟”和“桃拔”、“符拔”、“扶拔”、“天祿”、“辟邪”有時會混淆。如朱希祖就曾指出,古人往往把漢魏六朝陵墓前的天祿、辟邪稱為“麒麟”,並把此類陵墓呼為“麒麟冢”和以“麒麟”命名石刻所在的地點。可見它們是形象相似,性質接近的神獸,但卻不是同壹種神獸。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俗稱“四不像”,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壹種動物,與鳳、龜、龍***稱為“四靈”。 被稱為聖獸王。且是神的坐騎。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壹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壹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造這個詞的時候,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決不是鹿,比鹿多了壹些零件和裝備。據說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寫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圓的頭頂,卻只有壹只角。有的說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狀被描繪得略有不同。但據說麒的開頭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