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余年》中,範閑等人都是武功高強,看了之後,不僅讓我思考壹個問題,古代真的存在武功嗎?今天我們就壹起來談談這個問題。
武功,在古代大多時候指的是軍事上面的成就,像我們經常聽到說某個朝代的?文治武功?,其中的武功就是這個意思。
張鷟《遊仙窟》也有記載,?張郎才器,乃是曹植天然。今見武功,又復子南夫也?,這裏的武功是武術的意思。
而我們大多數人認知的武功是來自武俠小說跟古裝電視劇,如金庸小說,或者《慶余年》、《瑯琊榜》等古裝劇,而其中的武功跟上述兩種武功又不太壹樣,武俠小說裏的人物武功高強,輕功了得,因此武俠裏的武功包括武術跟輕功。
那麽我們就從武術跟輕功這兩點來探索,古代是否真的有武俠裏的?武功?存在。
古代是否存在武術
我們通過文獻史料的記載和古代畫像的描繪,來探索古代是否存在武術。
壹,文獻史料對武術的記載(1)武術的雛形
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武術的雛形,這時的武術還不能真正稱為武術,只能稱為武力,更多表現在軍事訓練上,是為了戰爭而學習的本領。
《禮記》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
可以看出當時士兵為了上戰場,是要進行武力的訓練的,因為那時並沒有真正的大壹統,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頻繁,所以為了維護國家或者部落的利益,士兵需要強化自己的武力,於是開始有了武術的雛形。
而隨著戰爭的激烈和生產力的發展,商朝已經發明了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成熟,劍這些鐵制兵器已經開始普及,人民之間的武力鬥爭也慢慢從空手格鬥演化為劍術之戰,這時武術已經慢慢出現了,也出現了很多武術高超的俠士,比如豫讓、荊軻等。
而且,春秋戰國是壹個頻繁戰爭大兼並的時期,各個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習武之人,都爭相招攬武力高強的人提高整體士兵的戰鬥力,也是為了在弱肉強食的戰爭中占據壹定的優勢。
由於諸侯國君的重視,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習武熱情,推廣了民間的尚武之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也大大擴大了平民對功名利祿的期望,所以百姓都迎合諸侯國君的喜好,大練武術。
(2)武術的發展
武術的迅速發展是在三國時期,由於三國戰爭頻繁,給了這些習武的英雄壹個出人頭地的機會。
《三國誌劉封傳》:?時封年二十余,有武藝,氣力過人。?
這個時候也第壹次出現了武藝壹詞,比之前的武力可以看出更加多樣性了,這時的武器也開始多種多樣,有單刀、長劍等兵器,打鬥方式也多種多樣,有空手入白刃、擊劍等等,武藝也是多種門派,呈現出武術的百家爭鳴。
葛洪在《抱樸子?外篇自序》也有記載:?又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
可以看出當時武術的普及以及發展的程度。
隋唐之際,出現了秦瓊、程咬金、羅成這些英雄人物,他們個個都身懷武藝,到了唐朝之後,武術進壹步發展,兵器有了白桿槍、木槍、漆槍等,而且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設置了武舉制度和武舉科,進壹步激發了百姓的習武熱情,武術又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這時也出現了各種武藝的書籍,各種各樣的兵器,又再現了武術的百家爭放。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四方戰爭頻繁,中原岌岌可危,於是宋朝非常重視武將。
《宋史》記載,宋高宗建炎二十六年,帝見武學頹弊,因諭輔臣曰:?文武壹道也,今太學就緒,而武學幾廢,恐有遺才。?
可以看出朝廷對武將的重視,已經開始培養武將,因此有了?武學體系?,這時民間的小說也出現了很多武俠情節,人民也開始崇拜武藝。
明清之時,統治者都重視武術,提倡文武兼修,於是武術發展到最鼎盛的時候,武術也開始分內外家,十八般武藝也在此行成,清朝還出現了各種暗器和各種習武的社團,像那些天地會等。
二,古代畫像的武術描繪古代的壹些畫像中也存在著武術的身影,我們就以漢代畫像石中的武術形象,來探索古代的武術。
漢代畫像石中有著很多武術細節的描繪,可以給我們解開古代武術朦朧的面紗。
(1)雙人對打圖
在這些圖中,有很多雙人對打圖,其中有壹圖壹方拿刀跟盾,壹方拿鉤鑲跟刀,均有紮馬步的樣子,而且刀尖已經相接觸,呈現出激烈的戰鬥情景,而其他圖也是大同小異,有男方對打,也有男女對打,有的是兵器對打,有的是赤手搏鬥,但都可以看出非常激烈的武術打鬥情景。
(2)器械練習圖
在這些漢代畫像石中,也有很多是器械練習圖,也就是人們按照單人或者多人自己練習器械武術的圖像,人們有的進行劍對鉤鑲的訓練,有的進行鬥劍的訓練,有的進行斧頭之類的訓練,從這些圖像也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對武術的追求和習武之風。
總結:通過古代史料文獻的記載和古代畫像的武術描繪,我們可以確定古代是有武術存在的。古代是否存在輕功
古代確實有輕功的記載,然而跟武俠小說的輕功也是有區別。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卷六》中記載;如古人足囊以沙,漸漸加之,臨敵去沙,自然輕便。
可以看出古代的輕功是輕身的意思,能夠練就健步如飛的本領,而練就這樣的輕功,難免會傷筋動骨,因此需要配合內功練習,古代的內功比如像《易筋經》之類,讓人能夠達到內外兼修,護骨壯筋。
所以練習了輕功的古人,可以縱身跳躍很高,也能快步疾跑,爬樹爬墻,而武俠小說中都過分誇大了輕功,使得人民以為古代的人都能飛檐走壁,輕功水上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