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笑看紫袍常枷鎖,何愁布衣著壹生?——閑讀《隨園詩話》(262)

笑看紫袍常枷鎖,何愁布衣著壹生?——閑讀《隨園詩話》(262)

程元章,(1683年—1763年),字冠文,號坦齋,祖籍登封,明末,移居上蔡,他幼年聰慧好學。康熙五十六年舉人,康熙六十年中壹甲三名進士,任翰林院編修。雍正元年主持四川省鄉試,二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四年督福建學政,後升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七年任浙江布政使,十年任浙江總督並兼管巡撫、兩浙鹽政事務。乾隆元年,奉詔回京,補授漕運總督,代禮部侍郎,後調補吏部左侍郎,兵部侍郎。這年,充任丙辰科武殿試讀卷官。次年,充任丁已科,文殿試讀卷官,歸故裏後,從事書法和著作,他的書法融蘇、黃、米 、蔡各家之長,獨創壹體,著有《溯落堂詩文集》。

萬松書院,明弘治十壹年(1498年) 由浙江右參政周木在宋報恩寺遺址上改建,位於杭州鳳凰山北萬松嶺之上,故稱萬松書院。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分別賜額“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肄業,古代指修習課業。古人書寫所學之文字於方版謂之業,師授生曰授業,生受之於師曰受業,習之曰肄業。今稱在學校學習沒有畢業或尚未畢業的為肄業。

沈榮儁(jùn),字嗛之,號檝(jí)師,沈三曾孫,沈楷世子。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舉人,候選知縣。沈鼎生 字乘風,號東橋,沈榮儁子。國學生。

沈榮昌,(1713年—1786年),字永之,號省堂。浙江歸安(今湖州)人。詩人、書法家。沈涵孫,沈柱臣子。雍正十三年(1735)拔貢,乾隆十年(1745)二甲第三名進士。十二年任山西文水縣令。三十三年調平涼知府,八月升陜西督糧道。三十六年授憲政大夫。次年補雲南驛鹽道。四十九年擢江西鹽法道。次年調江西督糧道,卒於任。著有《成誌堂詩集》。袁枚的獨子袁遲,娶妻沈氏名潞,字月舫,小名全寶,乃沈榮昌女兒。

戊午,指乾隆三年,1738年。袁枚鄉試中舉人。

捐館,館,住所。捐館指拋棄居所。比喻死亡、去世。唐·顏真卿《中散大夫京兆尹漢陽郡太守贈太子少保鮮於公神道碑銘》:“公之捐館也,萬裏迎喪。”也稱為“捐館舍”。

謦咳,音qǐng hāi,亦作“謦欬,音qǐng kài”,本義是咳嗽,《莊子·徐無鬼》:“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註》:“輕曰謦,重曰欬。”。《北史·崔悛傳》:“謦欬,為洪鐘響。”引申義:談笑。《集韻》《類篇》:“謦欬,言笑也。”宋·蘇軾《黃州還回太守畢仲遠啟》:“路轉湖陰,益聽風謠之美;神馳鈴下,如聞謦咳之音。”

嚴遂成,(1694年—?),字崧占(壹作崧瞻),號海珊,烏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官山西臨縣知縣。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值丁憂歸。後補直隸阜城知縣。遷雲南嵩明州知府,創辦鳳山書院。後起歷雄州知州,因事罷。在官盡職,所至有聲。復以知縣就補雲南,卒官。著有《海珊詩鈔》十壹卷,補遺二卷,《明史雜詠》四卷及《詩經序傳輯疑》二卷,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寢。位於陜西省鹹陽市興平市東北,於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傳說漢武帝劉徹在壹次打獵的過程中,因在茂鄉附近發現了壹只麒麟狀的動物和壹棵長生果樹,認定茂鄉是壹塊風水寶地,於是下詔將此地圈禁起來,開始營造陵墓。此地原屬漢時槐裏縣之茂鄉,故稱“茂陵”。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壹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菟肩麥飯,指粗陋的飲食。菟肩,音tú jiān,植物名。屬葵類,可食。麥飯,磨碎的麥煮成的飯。《急就篇》卷二:“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註:“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壹曰以小豆為羹,不以醯酢,其味純甘,故曰甘豆羹也。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

精藍,音jīng lán,意思是佛寺;僧舍。精,精舍;藍,阿蘭若。宋·高翥《常熟縣破山寺》詩:“古縣滄浪外,精藍縹緲間。”

閑言碎語

本條詩話的主角是沈榮儁,也就是考上舉人後中年去世的湖州沈謙之。按照家譜的記載,沈榮儁,字嗛之,號檝師。這個“嗛”字,估計很多人不認識,我也是頭壹回遇到,看看字典,竟是多音字,讀qiān時,通“謙”。謙虛的意思。袁枚在書中將其記成“謙之”,大概原因在此。讀qiǎn時,指猴鼠之類的頰囊,常在電視片中看到猴子吃東西時腮幫子鼓鼓的,真不知道這個部位叫“嗛”。讀xián時,指用嘴含著東西,《說文》:“嗛,口所銜也。”引申為“懷恨”,《史記·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壹個字背後還有這麽多的說道,說明漢字真是壹座蘊藏豐富的知識金礦。讀書識字長學問,當是人生大樂趣。

說到沈榮昌,他是袁枚的兒女親家。袁枚的兒媳婦沈潞,字月舫,小名全寶,是沈榮昌乾隆五十年在雲南任鹽驛道時出生的小女兒。《詩話》壹書對沈榮昌的詩多有記載。在《詩話·卷九·壹二》中,袁枚記述了同學姚成烈(後官至禮部尚書)與沈榮昌是中表親。這次研究沈家家譜資料算是徹底弄清楚了。姚成烈的父親姚之棟娶了沈涵的三女兒,即沈榮昌的三姑媽。姚成烈是沈榮昌姑媽的兒子,沈榮昌是姚成烈舅舅的兒子。古代稱父親的姊妹(姑母)的兒子為外兄弟,稱母親的兄弟(舅父)的兒子內兄弟。外為表,內為中,合稱“中表”兄弟。所以,姚成烈與沈榮昌是中表兄弟。姚之棟的女兒又嫁給了沈榮昌,沈榮昌又成了姚成烈的姐夫,二人又成為“郎舅”關系。聽起來好復雜的親戚關系。好在現在獨生子女多,這樣的親屬關系,基本上不存在了。

再說說沈榮儁與沈榮昌的關系。他們二人是同族兄弟,他們的曾祖父是同壹人,浙江湖州菱湖鎮竹墩村的沈鐘兗。沈鐘兗的長子沈三曾,次子沈涵,兄弟二人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同榜考上進士,成為名震四方的“兄弟翰林”。沈榮儁是沈三曾的孫子,而沈榮昌則是沈涵的孫子。他倆都出自浙江湖州的沈氏家族,竹溪沈氏是傳承有序的大家族。有言道:“天下沈氏出吳興,吳興沈氏旺竹墩”。竹墩村又叫竹溪,通常稱“竹溪沈氏”。據《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的從漢朝開始至清末沈氏名人423人中,竹溪沈氏就有80人,占了近五分之壹。古時候不說,單是近代就出現了幾十位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如沈壽(蘇繡創始人、藝術家)、沈鈞儒(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沈尹默(書法家、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沈雁冰(筆名茅盾,作家、中國作協主席、文化部部長)等。

沈榮儁出生在這樣的名門望族,祖上都是做官的,平輩中也有不少族兄弟踏上了仕途,而自己卻還是壹個舉人,內心的壓力應該是相當大的,故此,其在詩中也常常流露出這樣的情緒。“君莫傷時悲不遇,世間多少布衣人!”他在面對嚴遂成感覺懷才不遇的感慨與勸解,實際是也是對自己命運的哀怨。而《釣臺》壹詩,以布衣之身的沈榮儁躋身於官宦之中,其壹方面以“王氣終應在茂陵,菟肩麥飯記飄零”來悲嘆自己的命運不濟,另壹方面則以“故交貧賤如相忘,帝座何由犯客星”來安慰自己的內心不平。長期的心情抑郁,或許導致了沈榮儁早逝。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無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要心胸開闊、心情開朗。

這裏順帶說壹下,《釣臺》壹詩,引用的漢光武帝劉秀與東漢隱士嚴光的故事。但首句“王氣終應在茂陵”中的“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該句是沈榮儁記憶錯誤?還是故意如此寫,將漢光武帝劉秀的稱帝之命的根源追溯到茂陵?我覺得都能夠說得通。至於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寢位於何處,至今為止未有定論。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鄉鐵榭村有座“漢陵”,俗稱“劉秀墳”,千百年來被認為是古籍記載的“原陵”,即劉秀陵寢。近年來,經過專家考證,鐵謝村的漢光武帝陵所在地,當年是黃河河道(現在成為灘地),學者們都認為皇帝墓葬不可能藏於水中,現有的陵墓土堆可能是北魏的祭天或祭水的儀式臺。並且,壹般的帝王墓葬講究的是背山面水,而此漢光武帝陵則是枕水面山,不合常規。另外,國家考古重大項目“邙山陵墓群調查工程”,通過大量的考古鉆探,發現孟津縣送莊鄉三十裏鋪村及其附近是邙山東漢陵區的核心區域。這裏占地面積40平方公裏,位於邙山之巔,中部高亢寬廣起伏有致,其間墓冢密集,大小冢結合。陵區西部有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和玉冢5座獨立的墓葬。這些墓葬封土宏大,保存完整,平面都是圓形,直徑均在100米左右,應該是帝王陵墓。通過和《古今註》比對墓葬形制規模,專家提出:大漢冢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玉冢是安帝恭陵,二漢冢是順帝憲陵,三漢冢是沖帝懷陵,劉家井大冢是靈帝文陵。但這都是推測,真相必須等待考古發掘之後才能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