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歷史意義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歷史意義

《永樂大典》自卷13965至13991,凡27卷,收戲文33種。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全書被劫。此卷於1920年由葉恭綽從倫敦購回。1931年,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刊印,題名《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抗日戰爭勝利後,原書輾轉回國,後飄落至臺,現藏臺北“國家圖書館”。1929年,錢南揚根據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刊印本,加以校註,由北京中華書局排印,再次出版。 3種戲文,當以《張協狀元》撰寫時代最早,為戲文初期作品。由溫州九山書會編撰。在它的第 1出〔水調歌頭〕中說:“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又說:“《狀元張協傳》,前回曾演,汝輩搬成。這番書會要奪魁名。”稱“官裔”,稱“書會”,可見還不是職業演出。《宦門子弟錯立身》戲中以河南府為西京,以東平為府。考宋、金、元三史《地理誌》,當系出自宋人手筆。惟戲中已提到花李郎、關漢卿等金元間作家,所以時代也不會過早,蓋作於金亡之後,宋亡之前。《小孫屠》,元蕭德祥撰。《錄鬼簿》下卷載:“德祥,杭州人,以醫為業。號復齋。凡古文俱隱括為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戲文等。”

明代有些文人看不起戲文,他們喜歡雕章琢句,而戲文樸實無華,格律不甚嚴格,他們用格律去衡量戲文,覺得處處違律。因此任其散佚,故流傳甚少。即使有少數流傳的,往往經過明人妄改,面目全非。這三種戲文由於年代較早,未經後人篡改,保存了戲文的本來面目,是研究宋元南戲極為珍貴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