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蒙古語《安達汗傳》中,其中記載:“舉世聞名的聖主阿坦汗(即阿坦汗),在猴年(藏歷,即明朝隆慶六年,1572),召集無與倫比的工匠模仿失落的大都市,在哈拉和哈爾濱的陽光下,
“哈魯納”,蒙古語為黑山語,明清作品中又稱為“哈魯納”、“喀朗烏”、“莫卡拉”,即現在的大青山。“哈屯河”是從呼和浩特西北的烏蘇圖河谷流下的五裏沙河,即《綏遠通誌稿》中的“紮達海河”。《安達可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名,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
擴展數據
呼和浩特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先秦時期,趙武靈王在此設雲中郡,故地址在呼和浩特西南托克托縣。民國時期是綏遠省省會。蒙古與綏遠合並後,呼和浩特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原為清末民國時期歸化城與綏遠市合並而成,故名桂綏。
呼和浩特位於中國北方,北方邊疆,歐亞大陸內陸。它是胡保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連接黃河經濟帶、亞歐大陸橋和渤海經濟區的重要橋梁,也是中國對蒙、對俄開放的重要沿邊中心城市。
百度百科-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