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熱劑簡介

清熱劑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清熱劑的適應證 5 使用註意 6 清熱劑的分類 6.1 清氣分熱劑 6.2 清熱解毒劑 6.3 清營涼血劑 6.4 清臟腑熱劑 6.5 清熱祛暑劑 6.6 清虛熱劑 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熱劑 1 拼音

qīng rè jì

2 英文參考

heatclearing formul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清熱劑(heatclearing formula[1])是指以清熱藥為主配伍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暑、解毒、清虛熱等作用,治療裏熱證方劑的統稱[2][1]。分清氣分熱劑、清營涼血劑、清熱解毒劑、清臟腑熱劑、清熱解暑劑、清虛熱劑等[1]。

4 清熱劑的適應證

清熱劑適用於表證已解,熱已入裏,或裏熱已盛而尚未結實的裏熱證[2]。裏熱證究其原因,不外內傷和外感兩個方面[2]。因於外感者,或表邪入裏化熱,或溫熱火毒為病;因於內傷者,則多由臟腑偏勝,五誌過極化火所致[2]。由於裏熱病證有熱在氣分、血分之異,有實熱、虛熱之分,有臟腑偏勝之殊,故清熱劑又可分為6類,即清氣分熱劑,適用於熱在氣分證;清營涼血劑,適用於熱入營血證;清熱解毒劑,適用於熱盛成毒證;清臟腑熱劑,適用於火熱偏勝於某壹臟腑所產生的熱證;清熱祛暑劑,適用於暑熱證;清虛熱劑,適用於虛熱證[2]。

5 使用註意

運用清熱劑應註意如下幾個方面:清熱劑多由寒涼之品組成,寒涼易於傷脾胃,不可過服,過服能傷人陽氣[2]。對平素虛寒者,雖有裏熱證亦應慎用,以免損傷陽氣[2]。清虛熱劑多含滋陰之品,滋陰多膩滯,早用可留邪,故不宜用之過早[2]。註意辨別熱證的真假和虛實[2]。真寒假熱證者,不可誤用本類方劑[2]。凡實熱證者,當以寒涼清熱方劑直折其熱;若為虛熱證,當以甘涼養陰之劑以清退其熱[2]。在對熱病患者使用清熱劑治療過程中,應根據病情註意配伍養陰藥,以達到顧護陰液的目的[2]。清熱劑屬寒涼之品,重用久用易敗胃氣,損傷脾陽,故使用時須適度,不可過量、過劑[2]。必要時可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使祛邪而不損傷脾胃[2]。

6 清熱劑的分類 6.1 清氣分熱劑

清氣分熱劑,適用於熱在氣分證,熱盛傷津,或熱病後余熱未清、氣陰兩傷證,癥見高熱、煩渴、多汗、脈洪大等[2]。常用涼而不遏的清氣分熱藥物如石膏、知母、竹葉、梔子等為主組成方劑[2]。由於邪熱易傷津耗氣,故常配伍益氣生津之品,如人參、麥冬等[2]。代表方為白虎湯、竹葉石膏湯[2]。

6.2 清熱解毒劑

清熱解毒劑,適用於實熱火毒壅盛於裏的病證,癥見發熱、心煩、錯語、發斑、吐衄,或身熱面赤、胸膈煩熱、尿赤便秘,以及瘡瘍疔毒等[2]。常用清熱解毒瀉火藥物如黃芩、黃連、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黃等為主組成方劑[2]。疫毒發於頭面紅腫者,可配伍辛涼疏散之品,如牛蒡子、薄荷、僵蠶等;熱入氣分配伍瀉火藥,如石膏、知母等;熱入血分則配伍涼血藥,如水牛角、丹皮、生地等[2]。代表方為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仙方活命飲、涼膈散等[2]。

6.3 清營涼血劑

清營涼血劑,適用於邪熱傳營或熱入血分證,癥見身熱夜甚,時有譫語,或斑疹隱隱,神煩少寐,吐血、衄血、發斑,或蓄血發狂,舌絳起刺等[2]。常用清營涼血藥物如水牛角、生地、玄參等為主組成方劑,或配用金銀花、連翹、竹葉以透熱轉氣;或配用丹皮、赤芍等涼血散瘀,使止血而不留瘀[2]。代表方為清營湯、犀角地黃湯[2]。

6.4 清臟腑熱劑

清臟腑熱劑,適用於邪熱偏盛於某壹臟腑所產生的火熱證候[2]。其臨床表現根據火熱偏盛的臟腑不同而不同[2]。主要的臨床表現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口舌生瘡、尿赤澀痛;頭痛目赤、口苦脅痛,或陰癢陰腫、尿濁黃帶下;發熱喘咳、痰黃稠或腥臭膿血痰、胸中作痛;或牙痛齦腫、口臭齒松齒衄;或腹痛、裏急後重、便下膿血等[2]。本類方劑根據所屬臟腑火熱證候的不同,分別用相應的清熱藥為主組成方劑[2]。如常用清心胃之火的黃連、竹葉、蓮子心,清肺熱的黃芩、桑白皮、蘆根,清肝膽濕熱的龍膽草、夏枯草、梔子,清大腸濕熱的白頭翁、黃柏等分別為主組成方劑[2]。代表方如導赤散、龍膽瀉肝湯、瀉白散、清胃散、芍藥湯、白頭翁湯等[2]。

6.5 清熱祛暑劑

清熱祛暑劑,適用於夏月暑熱證[2]。暑為六淫之壹,有特定的季節性[2]。暑熱病常以身熱煩渴、汗出體倦、小便不利、脈數等為主癥[2]。常用擅長清暑的荷葉、石膏、滑石、西瓜翠衣等為主組成方劑[2]。暑多夾濕,若暑熱兼有濕邪者,法當清暑利濕,配伍茯苓、澤瀉、豬苓等藥物;暑熱易耗傷元氣,若暑熱兼氣虛者,又當清暑熱而益元氣,配伍太子參、黃芪等[2]。代表方為六壹散、清暑益氣湯[2]。

6.6 清虛熱劑

清虛熱劑適用於發熱性疾病的後期,邪熱未盡而陰液已傷,出現午後或傍晚低熱,晨起熱退;或肝腎陰虛,以致骨蒸潮熱或低熱日久不退的虛熱證[2]。常以生地、玄參、麥冬、龜板、鱉甲等滋其陰;青蒿、知母、丹皮、地骨皮、銀柴胡等透其熱[2]。代表方劑如青蒿鱉甲湯、清骨散、當歸六黃湯[2]。

表31?常用清熱劑的比較(出自《方劑壹本通》)

分類

常用方劑

藥物配伍

功用

主治

清氣分熱

白虎湯

石膏為君,知母為臣

清熱生津

陽明氣分實熱

清營涼血

清營湯

犀角地黃湯

犀角為君,玄生麥為臣

犀角為君,生地為臣

清營解毒透熱

清熱涼血散瘀

熱入營分

熱入血分

清熱解毒

五味消毒飲

銀花為君,地丁天葵為臣

清熱解毒消瘡

各種疔瘡熱毒

清臟腑熱

葦莖湯

白頭翁湯

龍膽瀉肝湯

葦莖為君,冬瓜仁為臣

白頭翁為君,連柏為臣

龍膽為君,芩梔為臣

清肺化痰排膿

清熱涼血止痢

清肝膽實濕熱

熱毒蘊肺(肺癰)

熱毒蘊腸

肝膽實熱和濕熱

清熱祛暑

清暑益氣湯

荷梗翠衣為君,參冬為臣

清暑益氣養陰

暑熱傷氣陰

清虛熱

青蒿鱉甲湯

青蒿鱉甲為君,地知為臣

養陰透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