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饕餮,人們壹般只知道它是壹種貪食的怪獸,以及貪吃者的代名詞,而饕餮的來源與流變如今已很少有人了解。2000年版的《辭海》中“饕餮”壹條引用《左傳/文公十八年》文“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壩諢躉摺?煜輪?瘛?街?吟選保?旁ぷⅲ骸疤安莆?遙?笆澄?選薄?杉?吟巖淮手浮疤安啤⑻俺浴薄A恚?洞嗆!分懈?昧慫臻?獨削腋場貳案薔畚鎦?裁潰?匝?嶂?削搖崩粗っ鼢吟巖淮侍刂柑笆場?]LQ5w
然而《辭海》並沒有說清楚饕餮作為傳說中的貪食惡獸,它究竟由何而出,它的本義是什麽,誠為缺憾,僅僅說《呂氏春秋/先識》中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這真是不說倒好,壹說反倒不明白了。So~2I
《故宮藏先秦青銅器》壹書中是這樣講的:“《呂氏春秋/先識覽》說,‘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神話失傳,意已難解,但吃人的含義,卻是完全符合兇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壹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壹方面又是保護的神祗,它對異族部落是威懼恐嚇的象征,對本族部落則又具有保護的神力。”V
——應該客觀地批評該書作為壹本科普讀物,對饕餮的介紹是極不完整和認真的,作者甚至連《先識覽》中的那句話是什麽意思都沒有弄明白。g@
難道饕餮是我們的祖先用想象力創造的無厘頭的貪欲符號或神力符號?神力和貪欲又怎可能是壹種符號呢!而這兩重定義下的符號怎可能被濫用於神聖禮器和各色物件當中?!
在《山海經·北山經》記載說:“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鸮,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此處的註解“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可以知道這裏說的麅鸮就是指的饕餮。由“羊身人面”、“虎齒人爪”兩句我們可以壹目了然:這裏的饕餮是壹個兼具有“羊”、“人”、“虎”等特征的形象。而“其目在腋下”壹句的所指又是什麽呢?讓我們聯系《山海經·海外西經》中“刑天至此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壹段來思考。這裏“以乳為目”的聯想手法很值得我們思考,也就是以“乳”象形聯想到“目”的思維。在現代醫學上,有壹種疾病叫做“多乳癥”。它是先天性因素所致。因為在動物胚胎6周時,會出現從腋窩中點經胸乳到大腿根內側的兩條對稱的乳線,這條線上生有6~8個乳頭稱原始乳房,人類除保留壹對胸乳外,其余在出生前都消失,副乳則是在胚胎生長和原始乳房退化的過程中沒有退化完全的原始乳房,這種多長出的副乳最常見的部位就在腋前緣處。由於身體肥胖的緣故,會令副乳形態更加明顯。由此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理解“目在腋下”壹句說的是生長有副乳的(極可能肥胖的)人類軀體的狀況。總括起來,《山海經》中饕餮的形象就是糅合了牛、羊、肥胖人類三者的怪獸形象。
在《春秋左傳·文公十八年》中又有這樣的記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魑魅。” 魑魅是傳說中山林裏的妖怪。在這段文字中, 我們可以看到兩點,壹是堯派饕餮等兇族去對付妖魔鬼怪,二是人們把貪得無厭的人叫做饕餮。可見饕餮在當時代就已經是被廣泛的當作是兇惡猙獰與貪婪無恥的象征。
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卷十六)裏也有記載說:“周鼎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這段話說得很清楚,饕餮因貪吃禍身,所以它被鐫刻在周鼎上,作為對人們的告誡。至於為什麽饕餮“有首無身”則沒有記載完整。而據民間傳說,這種怪獸貪吃無厭,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後,竟然吃了自己的身體,到最後吃得只剩壹個頭部,所以“有首無身”。這裏沒有記載饕餮的具體形象,只提到它只有頭部。然而從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它貪婪無度、嗜吃成性的可怖。
到了《神異經·西荒經》中,饕餮就衍化成了半人半獸的組合怪物。第壹處是“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在這裏饕餮是壹種未開化的、野蠻的人的形象。第二處是“西方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為人饕餮,淫逸無理,名曰苗民”,在這裏饕餮是人和鳥禽的組合體。第三處是“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這壹處的饕餮則是明確的被稱做“獸”。由這三處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饕餮的形象不但隨著時間空間的不同在改變,甚至在同壹本書中都出現了三種截然不同的形象。第壹處我們由前文對《春秋左傳·文公十八年》中引文的分析可知,是以饕餮喻貪婪之人的壹種修辭手法。第二處粗看“人形”、“有翼”是神話性的制造怪獸的言論,但是我們再結合“不能飛”、“苗民”二處思考,並加上對苗族服飾的了解就知道不是這樣壹回事了。苗族男子盛裝時大多披戴坎肩,古時打仗、祭祀等情況多為男子出面,於是異族人看到的苗民就都是打扮怪異、衣物從手臂披到腰腹際的形象。所以此處的饕餮依然只是對兇惡神秘的異族苗人與饕餮形象的壹種附會結合。第三處的引文則很明顯來自前面《山海經·北山經》中的引文。只是在這裏從羊虎人的結合體變成了牛虎人的結合體。這可能是流傳中的壹個訛傳,也可能是在從西周(《山海經》相傳成書於西周)至西漢(《神異經》相傳為西漢東方朔所作)的時代變化中,隨著田地耕種的大量普及,牛的重要性遠遠超越了羊的緣故。於是人們把牛看得更加神聖和可敬畏,也就把它納入了饕餮的可畏可怖的形象中去。
《路史·後紀四·蚩尤傳》中提到蚩尤被殺之後“身首異處,以故邱代聖人著其像於尊彜,以為貪戒。”這個描述與前面《呂氏春秋·先識覽》(卷十六)中引文“周鼎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結合起來是非常有意思的。蚩尤的頭部和只有頭的饕餮都是戒“貪”的警示。並且傳說中的蚩尤正是牛與人的綜合體。
《述異記》中記載:“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蚩尤與饕餮的奇妙聯系。也就是說,饕餮並不完全是偶然產生的壹種臆想的神話生物,而是有它自己的文化和神話淵源的,它表現了先民們對於暴虐貪嗔之人的恐懼與憤恨,也表現了人們對動物的壹種原始崇拜的觀念以及原始淳樸的想象力。
還有,妳可以在漫畫《恐怖寵物店》看到饕餮的漫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