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戴解說引論

大戴解說引論

相傳《大戴禮書》為西漢著名禮儀學者大德所選。原八十五條註釋於《西正選》,小笠之書廣為流傳,唐代被收入《經典》。但《大戴笠書》逐漸被人忽視,到了唐代僅佚三十九篇。

今天最早的是北周、魯辯,到了唐代,很多雜文都失傳了,幸存者也“誤”讀不下去。從此再無專家”(來自敘利亞)。

清代學者花了很大力氣校勘此書。王研究《大戴禮》30余年,終於在嘉慶十壹年、二年(1806、1807)成書。它的排列是壹本書,但按照同壹本舊書,不會增刪改;如果是明顯腐敗,註意雲某是某壹個;或古今語言有異,音類義可理解,則註雲某讀曰”(出自徐)。如有不同,則“以文註之”,雖保持了三照本宣科的原貌,但也保持了文字的完整。它對文本進行註釋,或者壹次壹個單詞,或者壹次壹個句子。”釋詞,具體地說是按照《爾雅》、《說文》和漢代的訓詁學來解釋詞義;熟悉古法者,不再標;若略涉隱奧,必背原著;還引用了更多的經典來證明其義。有時候不知道,就永遠編不出來。古語有可采之處,則加‘魯’以示區別。至於禮與禮的區分,儀數詳列。壹是基於前師康成(鄭玄)的介紹,因為禮是基於鄭的專學”(敘)。王的訓誡能啟迪人,排除閱讀障礙。如第四卷《之立》:“來者不備,去者不慎”,魯主張“慎事,近者不遲疑,去者不謹慎”。讀魯朱不知所雲。根據《爾雅》的解釋,王將“於”解釋為“樂”;根據《方言》和《廣韻》的解釋,王將“慎”解釋為“憂”。又如卷四“吾弟之行不正,則養之”壹句,魯曰:“養猶隱”,意猶未明。王的解讀是:“養讀書,憂‘央養’。”他還引用了《兩子壹舟》詩中的“養”字,意思豁然開朗。但是,書中確實有壹個尊重古訓卻失去了初衷的解決方法。王石的解釋主要側重於文本訓詁。雖然有壹些缺陷,但在清代和《大戴禮》的全部著作中,它仍是壹部特殊的著作,與孔廣森的《大戴禮李記補記》相匹配,對研究《大戴禮》的人有特別的參考價值。清鹹豐元年(1851),光緒十三年(1887)刻《廣雅書社叢書》。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王文錦校排本》,作為清代十三經註疏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