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於古代中國人到過歐洲旅行的記載嗎

有關於古代中國人到過歐洲旅行的記載嗎

東漢的甘英和唐朝的杜環都到過西亞,但沒有到歐洲。有明確記載的第壹個到歐洲旅行的中國人是列班·掃馬(1220-1294)全稱列班·巴·掃馬(Rabban Bar Sauma),元朝景教(基督教聶思脫裏派)教士、外交家,畏兀兒(維吾爾)族人,最早訪問歐洲各國的中國旅行家,出生於元大都(今北京)。列班(Rabban),敘利亞語“教師”之意,聶思脫裏派教士的稱號;掃馬(Sauma),他的本名。他出身於信奉基督教聶思脫裏派的畏兀兒富家。父昔班,任教會視察員。掃馬自幼受宗教教育,二十多歲時棄家修行,居於大都附近山中,成為著名教士。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汪古部景教徒馬忽思(Marcus))來向他學習。約在至元十二年(1275),兩人決意赴耶路撒冷朝聖,得到朝廷頒發的鋪馬聖旨,從大都出發,隨商隊西行。沿途經過東勝、寧夏(銀川)、斡端(和田)、可失哈耳(喀什),答剌速河、徒思(今伊朗馬什哈德附近)等地,抵伊利汗國蔑剌哈城(今伊朗馬臘格),謁見了聶思脫裏派教長馬兒·腆合 (Mar Denha)。隨後歷訪波斯西部、亞美尼亞、谷兒只(格魯吉亞)等地,參觀基督教遺跡,但因當時敘利亞北部常有戰亂,去耶路撒冷朝聖的計劃未能實現,便寓居毛夕裏(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教堂。馬兒·腆合召兩人至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任命馬忽思為大都和汪古部主教,改其名為雅八·阿羅訶;掃馬為教會巡視總監,遣返東方,因伊利汗國與察合臺汗國在阿母河壹帶發生戰爭,道路不通,還居寓所。1281年,馬兒·腆合去世,馬忽思被選為新教長,稱雅八·阿羅訶三世(Yahbh-Allaha Ⅲ)。1287年,伊利汗阿魯渾欲聯合基督教國家攻取耶路撒冷和敘利亞,遣掃馬出使羅馬教廷及英、法等國。掃馬使團經君士坦丁堡至羅馬,恰遇教皇虛位,於是繼續西行抵巴黎,向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呈交了阿魯渾汗的信件和禮品,受到隆重接待。在巴黎逗留月余,又向西南到波爾多城(當時屬於英國國王的領地,今屬法國),會見英國國王愛德華壹世。法、英兩王都同意與伊利汗國建立聯盟。1288年,掃馬在回國途中,獲悉新教皇尼古拉斯四世已即位,再至羅馬呈交國書。教皇對阿魯渾汗優待基督教表示感謝,厚贈使臣禮品遣歸。掃馬圓滿完成出使任務,受到阿魯渾汗的嘉獎,特許在都城桃裏寺(今伊朗大不裏士)宮門旁興建教堂壹所,命他管領。後移居蔑剌哈(馬臘格),又建壹宏偉教堂。1293年去報達(巴格達)輔佐雅八·阿羅訶三世管理教務,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