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艽鱉甲散簡介

秦艽鱉甲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秦艽鱉甲散 2.1 處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錄 3 《衛生寶鑒》卷五 3.1 方名 3.2 秦艽鱉甲散的別名 3.3 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3.7 制備方法 3.8 各家論述 3.9 附註 4 《局方》卷五(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4.1 方名 4.2 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4.6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秦艽鱉甲散 1 拼音

qín jiāo biē jiǎ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秦艽鱉甲散 2.1 處方

荊芥(去梗)、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去蘆)、青皮(去白)、柴胡(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秦艽(去蘆.洗)、鱉甲(去裙.醋炙),各壹兩;幹葛二兩(焙),白芷、肉桂(去粗皮)、羌活,各半兩。

2.2 炮制

上為細末。

2.3 功能主治

治男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疼,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萎黃,唇焦口幹,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臥,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及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並能治之。

常服養氣血,調榮衛,解倦怠。

2.4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壹盞,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稍熱服,不拘時候,酒調亦得。

2.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衛生寶鑒》卷五 3.1 方名

秦艽鱉甲散

3.2 秦艽鱉甲散的別名

秦艽鱉甲飲

3.3 組成

柴胡1兩,鱉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1兩,地骨皮1兩,秦艽半兩,當歸半兩,知母半兩。

3.4 功效

滋陰養血,清熱除蒸。

3.5 主治

陰虧血虛,外感風邪傳裏化熱,致患風勞,骨蒸潮熱,肌肉消瘦,唇紅頰赤,呼吸氣粗,神疲乏力,盜汗。經閉。肌骨蒸熱,寒熱往來,痰嗽,黃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由風邪淹滯經絡,瘀郁而然。

3.6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加青蒿5葉,烏梅1個,煎至7分,去滓,空心、臨臥溫服。

3.7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3.8 各家論述

①《醫方考》:風,陽氣也,故在表則表熱,在裏則裏熱,附骨則骨蒸壯熱,久蒸則肌肉消瘦。無風不作骨蒸,此昆之立言也。羅謙甫氏之主此方,蓋有神契者矣。柴胡、秦艽,風藥也,能驅肌骨之風;骨皮、知母,寒品也,能療肌骨之熱;鱉,陰類也,甲,骨屬也,骨以及骨,則能為諸藥之向導,陰以養陰,則能退陰分之骨蒸;烏梅味酸,能引諸藥入骨而收其熱;青蒿苦辛,能從諸藥入肌而解其蒸;復有當歸,壹以養血,壹以導諸藥入血而除熱於陰爾。②《醫略六書》:營氣受風,遏熱傷乎陰血,故肌肉消瘦,骨蒸潮熱不已,名曰風癆。生鱉甲專入厥陰,力能滋陰而散結;秦艽肉兼走陽明,性善活血以祛風,青蒿解少陽之熱;柴胡疏肝膽之邪;當歸益榮養血;知母潤燥益陰;地骨皮退肌表之熱;烏梅肉斂肝腎之陰。使熱退陰充,則風自外解,而骨蒸無不退,肌肉無不生矣。此滋陰解熱之劑,為風癆骨蒸,消瘦之專方。

3.9 附註

秦艽鱉甲飲(《醫略六書》卷十九)。

4 《局方》卷五(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4.1 方名

秦艽鱉甲散

4.2 組成

荊芥(去梗)1兩,貝母(去心)1兩,天仙藤1兩,前胡(去蘆)1兩,青皮(去白)1兩,柴胡(去蘆)1兩,甘草(炙)1兩,陳皮(去白)1兩,秦艽(去蘆,洗)1兩,鱉甲(去裙,醋炙)1兩,幹葛2兩(焙),白芷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羌活半兩。

4.3 功效

養氣血,調榮衛,解倦怠。

4.4 主治

男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痛,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痿黃,唇焦口幹,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臥,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

4.5 秦艽鱉甲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8分,稍熱服,酒調亦得,不拘時候。

4.6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古籍中的秦艽鱉甲散 《雜病廣要》:[內因類]骨蒸

,閉住風邪,內熱愈熾,以致不治。惟羅謙甫主以秦艽鱉甲散,吳參黃集柴前梅連散,二公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矣...

《婦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二]產後傷寒方論第壹

黃易熟地黃,加北柴胡等分煎服;或人參當歸散、秦艽鱉甲散、人參輕骨散、人參百解散、逍遙散,皆可選用。...

《證治匯補》:[卷之三外體門]發熱

候口幹體瘦。食少懶倦。遇夜尤甚。平旦不覺。宜秦艽鱉甲散主之。(匯補)內傷發熱內傷饑餓勞倦發熱。六脈...

《先哲醫話》:[卷下]福井楓亭

寒熱,盜汗咳嗽者,《聖濟》所謂癖成骨蒸也,宜秦艽鱉甲散。若熱熏蒸脾胃,及肝膽疑慮不決,心下如盤,舌...

《續名醫類案》:[卷十壹]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