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最近年輕人的熬夜和 養生 真是齊頭並進;壹邊頂著雙黑眼圈熬夜壹邊保溫杯裏泡枸杞,壹邊大魚大肉火鍋壹邊泡腳喝茶;現在的年輕人,真是 養生 和玩樂兩不誤,說起 養生 說起茶,是現在流行的 時尚 ,本篇文章我們來聊壹聊古代的 養生 學與茶文化。
什麽是 養生 ? 養生 就是說通過食物、運動等來保養身體,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難道國人的 養生 是從現代才開始的嗎?怎麽可能,中醫 養生 學和中國 歷史 壹樣悠久。
在上古時代,醫療衛生技術沒有那麽發達的時候,長命百歲的人甚是少見,出於想要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本能需要,人們會更加註重在實踐中不斷探求延年益壽、消災減痛的好辦法,壹些簡單甚至稱不上科學的 探索 。
比如,對火的應用:從生食食用變為熟食食用,降低了由進食生食可能引發的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蟲病的概率;再比如,由原始時期用來輔助狩獵或者祭祀時取悅鬼神的舞蹈,變成了人們強身健體的 養生 方法。即便是在那麽艱苦,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難以保障的情況下,人們對所謂的 養生 還是進行了簡單的支持,中醫 養生 學就開啟了萌芽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逐漸發展,經濟生產水平提高,諸子百家開始了學術爭鳴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諸子百家有關 養生 的思想和方法也逐漸產生甚至演變為壹門學科;為中國的 養生 學奠定了思想基礎。
比如《周易》中的天人合壹思想;就是中醫 養生 學“天人相應”的哲學基礎的整體觀體現;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其根本的 養生 觀點是 道法自然 ;提倡人們要清靜無為、凝神靜氣、休 養生 息;以至於到後面發展形成了調息、內丹修煉、吞食丹藥等非常有名的 養生 方法;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 養生 觀念也有體現,如“食不言,寢不語” 。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中國正式進入封建 社會 ;而在秦漢時期, 養生 風氣在 社會 中頗為流行,絕大多數帝王都熱衷長生之道:像秦始皇命令方士給它煉制長生不老藥;甚至漢武帝到晚年的時候都非常熱衷於煉丹術。
而在這些時期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 養生 醫學家,比如有張仲景、華佗;看“ 養生 醫學家”這幾個字,就知道 養生 學已經開始逐漸和醫學融合;這個時候中醫學開始慢慢建立起自己獨具特色的中醫 養生 學的體系。
《黃帝內經》的出現,象征著中西醫開始進入了系統理論總結階段,以及中醫 養生 學的正式形成階段;《黃帝內經》融合了先秦諸子百家的 養生 和醫學方面的思想;強調人們要順應自然,協調陰陽的基本觀點,還提出要根據四時節氣來增減衣物,根據壹天中的早晚變化來增減衣物,其中 “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 的原則更是體現了 養生 能夠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養生 醫學體系由於佛教和道教不斷發展,而得到了進壹步的完善;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盛和唐朝道教被奉為國教,使得道教的 養生 學知識,如服石和吐納之術在皇家和民間頗為盛行。
而發源自古印度的佛教與我國本土原有的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逐漸演化為適合國情的中國化佛教;其中有強調說人應該要 自戒自律、不要貪念太深、平時要多沐浴、誠心齋戒、不殺生、要講究與自然的和諧***處 ; 這與我國傳統 養生 觀念不謀而合。
在宋金元時期,人們已經開始逐漸認識到煉丹當中的金石之物的副作用危害之大;有傳言說漢武帝就是吃多了煉制的丹藥,汞中毒而死;所以說,人們開始強烈提倡把煉丹中金石之物改為草木之物,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醫學家就開始對以前的草本著作進行整理。
從此用藥物 養生 就開始走向了重視草木之物的光明大道;而隨著宋代“ 重文抑武” 政策的出現,備受矚目的知識分子開始對各個方面都有所涉獵,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醫學領域;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 王安石,陸遊,蘇東坡 等詩人文學家都通曉醫學知識和 養生 之道;還有像 徐淑薇、朱丹溪等以儒生出身的名醫 ;這樣的雙方互利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醫學隊伍的文化水平, 也對醫學和 養生 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
到了醫學處於發展旺期的明代;研究醫學和 養生 學的並非只是醫生世家,還有文人、書畫家、戲曲家,明代的醫生重視脾胃關系、調理脾胃,講求脾胃同時養。那麽,古人都是如何進行 養生 的呢?由 養生 促生的茶文化,有哪些特點呢?
春秋戰國時期的有關 養生 學的知識更多的只是各家學派的壹個小思想,並非主流;而秦漢時期《黃帝內經》的出現,則使得 養生 學成為了壹個明確的對象;由南朝陶弘景編輯的《養性延命錄》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 養生 學著作之壹。
在醫學方面赫赫有名的藥王孫思邈在 養生 方面更是身體力行、為百姓樹立了壹個標桿。孫氏同時還寫了《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進壹步傳承、發揚了醫學和 養生 學。 養生 學與中藥學完美結合最佳的媒介物,就是具有食療作用的茶葉了。
中國在世界上享譽有兩大東西,壹個是陶瓷,壹個就是茶葉;這茶既可以被當作食物,也可以被視為藥物,非常契合中醫 養生 學中的“藥食同源”壹說;茶葉究竟有什麽功效,能夠讓人們對它如此推崇備至呢?
古人認為茶葉可以防治不少疾病 ,根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茶葉當中含有茶多酚,生物堿,茶多糖,氨基酸,蛋白質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物質,有著降血脂、降血壓、調節身體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種功效。根據古代相關中醫藥文獻記載, 並總結壹下我國古代對茶的 養生 功能的認知主要是在以下幾個方面。
性味歸經方面 :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認為茶葉的味道是苦鹹酸、性冷、無毒,《新修本草》認為茶葉有甜也有苦、微寒、無毒;《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認為“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沈也降也”這裏例舉了根本古籍中對茶的簡要認識,能夠確定的是,茶葉沒毒。話說回來藥真有毒,人們會喝嗎?還有就是茶葉是涼性的,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味道,有的甜大於苦,有的苦大於甜;有的先甜後苦,有的先苦後甜。
醒神方面 : 繆希壅《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茶葉可以讓人保持清醒,寧神清氣 。
提神助思方面 :華佗的《食論》明確道:苦茶喝得越多就越清醒;唐代詩人釋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所言也非常明確地體現了這壹點:
“ 壹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
去火明目方面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茶葉苦且性寒,非常適合降火,《本草易讀》也贊成茶葉對解熱毒有顯著的效果。
解毒止痢方面 :清代《本草易讀》認為茶解熱毒;清代《隨息居飲食譜》還記載說凡是中暑、肚子疼、得霍亂和痢疾的人,只要喝了茶就會痊愈;這樣的記載,其實有些誇張了,這也未免把茶看得太過重要了;雖然茶是有很多好處,但也絕不像《隨息居飲食譜》中描寫的那樣好。
解渴消暑方面 :茶作為壹種飲品,解渴肯定是最基本的功能,水喝多了,自然也能降暑。
解膩消脂方面 :很多古籍上都記載著茶葉最能去油;所以不少年輕人在大魚大肉後就會多喝茶來解膩,或者說刮油。比如最近網上挺火的荷葉冬瓜茶;而茶葉的解膩消脂功能在西方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以肉為主食,所以在東西方的貿易中, 絲綢、瓷器和茶葉是三大巨頭。
下氣消食方面 :明代《神農本草經疏》解釋道:喝茶可以降火,而食物也隨著火氣的下降而漸漸被人體吸收消化。
茶文化與 養生 文化,簡直就是珠聯璧合,孿生兄弟,完美的組合 ;茶葉除了以上的作用外,茶還有解酒、保護牙齒等功效,有著這麽多功效的茶,怎麽能讓人不喜歡呢?但是凡事有兩面,茶是涼性的;所以氣虛體寒的人喝多了茶是有百害而無壹利。
茶是有不少好處,在了解自己體質的情況下,再進行適當的飲用,才符合 養生 的道理。但是真正的 養生 , 可不只是單單喝茶,還有 健康 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 ; 就像道家所說的,道法自然,心態最重要,心曠神怡的態度,才是最 健康 豁達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