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是殘留在巖石中的遠古生物的遺骸、遺物或遺跡,最常見的是骨骼和貝殼。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研究地質時期動植物的生活史提供證據。我國古籍中已有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期的計然、三國時期的吳晉,都提到產於陜西的“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裏,地球上生活過無數的生物,它們死後的屍體或生命遺留下來的痕跡,很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了。在隨後的歲月裏,這些生物遺骸中的有機物被完全分解,貝殼、骨頭、枝葉等堅硬部分與周圍的沈積物石化,變成了石頭。
化石形成的條件
1,生物條件:形成化石的生物必須具有堅硬的結構,如生物的外殼、骨骼、牙齒、樹幹、孢子、花粉、幹果等。軟體動物很難形成化石,比如水母、蝸牛,生物的毛發、皮膚、肌肉也極難形成化石。因為五金件主要由礦物組成,所以抵抗各種破壞作用的能力很強。
2.生物遺跡的保存條件:如果生物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就可能改變或取消這種生物成為化石的可能性。
3.時間因素:生物必須快速掩埋,與空氣隔絕,避免氧化,否則這些生物很快就會被其他生物吃掉或者腐爛無法形成化石。即使是堅硬的外殼和骨頭也會很快被腐蝕並融化到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