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工堤俗稱萬工城,位於縣城安文鎮文溪上遊西南側,為使三溪合流改道而建之水利工程。初築於宋。明景泰間,由陳仔堂加築“高三丈,長三裏,寬二丈,疊石為堤,亙石九重”。嘉靖間,又在城上加築胸墻。墻內可配備火銃、臺槍以防寇,遂為防洪、灌溉、防禦之綜合工程。因工大資巨而命名“萬工”。建國後,重修三次。城上有“永濟橋”,為明代所建,今已改建。1984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夾溪橋位於尖山鎮夾溪嶺下,明嘉靖十七年(1538)始建石橋,後屢屺屢建,今之轎建於清代光緒二十壹年(1895)。橋高15米,長38.5米,寬6.8米。兩巖岸山勢險峻,水勢湍急,“鑿山而壘,淩空而渡”甚為壯觀。橋欄上有象征治水之三把石斧和蚊龍圖案之雕刻。橋上可俯視“十八渦”之部分景觀。明劉愨有記。1990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氏宋祠位於雙溪鄉梓譽村,朝東南,背山依水。初建於明祟禎四年(1631),現存大部分為清代建築。宗祠平面為壹縱軸線布局,分別由牌坊式門樓、天井、前廳、穿堂及二小天井和後廳組成,前廳、穿堂和後廳組成“工”字形。整條軸線長32.25米,寬12.4米,成壹矩形的平面。其中前後廳檐柱,內拄均雖棱形,有側腳,柱身上端成卷殺,柱礎鼓形,屋檐用勾頭滴水。整座建築梁架結構為穿鬥式和擡梁式相結合。宗祠裏尚存朱熹題贈的“理學名宗”匾額。1990年批準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鐘英堂位於雙溪鄉梓譽村,建於清乾隆年間。其平面布局為壹三合院的建築,有正廳三間,東西廂房各六間,正廳拼柱全部用擡梁式,廳房拼柱用穿鬥式,柱礎為帶圓點的鼓式形。1990年批準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花臺山又名鑾輿山、金交椅,位於縣城安文鎮西側,今建有賓館。明陳懷堂開基於山下,建中和堂(今縣府招待所)。宋建炎初,陸遊幼時寓居安文曾遊此山。有“非烏”詩傳於世。1951年中***磐安縣委設於此。1983年磐安恢復縣建制後,縣委、縣府又曾設於此。
石霞嶺俗名西華嶺,位於深澤鄉、雙蜂鄉之間。《金華府誌》(清·康熙)載:“有日月潭,廣畝。”又載:“其上石壁,赤白相間,圓,各二三尺許,如日月狀,故名。”
長壽嶺又名長蛇嶺、殊閑嶺,為安文鎮之東北屏蜂。康熙《金華府誌》載:“長壽嶺高七百丈。”嶺上有二亭,中享有住戶,施茶;上亭可憩。嶺頂為臺地狹長盆地,名曰殊閑,其境甚為幽雅。
斤絲潭位於雲山鄉陳華坑,離城15公裏,由瀑布沖擊而成。相傳水深無底,曾有人以壹斤蠶絲結鐵放試,絲完而末到底。潭內有贓物沙石樹木積存時,偶爾水從底部沖出將其物翻出,曰:“洗潭”。旁有龍王廟。四周林木蔽蔭。
安福禪院遺址又名安福寺,古名安文寺,位於城區環城南路。建於唐代鹹通八年(867)。開山僧為古心和尚,宋代紹興間住持為葛禪師,陸遊《別僧詩》。清代名僧為智員、雪山、普祥、普瑞等。今已廢,其址已辟為糧庫和糧油廠,山門外之大樟樹仍踞於公路中。
馬鬃嶺位於維新鄉龍溪村(現名孔家鳥)與仙居縣交界處,離縣城55公裏。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犯臺州。於嶺上築寨,屯兵以備。寇屢犯境,義勇陳百二率眾迎戰於破崗嶺,挫其前鋒,寇遂走。清·光緒《仙居縣誌》載:馬鬃嶺“延袤三十裏為婺臺之咽吭,草徑崎嶇,蒼崖陡絕有似馬鬃,故名。上為黃山瑞巖村。有藥包巖、斷井坑諸勝。明嘉靖間,婺人禦侯寇於此,石壘猶存,傷呼風門嶺。”康熙《金華府誌》載:於明嘉靖三十五年築馬鬃嶺寨,以禦倭寇。
大盤、高二及始豐溪、溪滬港流域地區高山重疊,為古代統治者“鞭長莫及”之地,又是至天臺、仙居要道,古代名人多有隱居,勝跡較多。今選載6處。
大盤山位於大盤、雲山、墨林、雙峰、仁川等鄉之間,海拔1245米。山頂有湖潭,終年有水,旁有洞。舊誌載:相傳為南梁昭明太子蕭統讀書處,後入建騰雲宮以誌紀念。明陳修蟾有《大盆山詣昭明太子祠》詩,又清俞允撰有《盤山洞》詩傳世。山嶴有村,曰王隱坑.《民國東陽縣誌稿》載“昭明避讒寓居於此,故名。所遺金鐘壹枚,於宋時貢於朝廷。”後人以昭明為大盤山之神,稱“盤山聖帝”。在大盤嶺頭建有應濟廟,塑梁昭明太子像。廟前有古柳杉壹裸,胸圍8米余,高25米。高聳入雲如華蓋,傳“為千余年物”。至今尚存。
紅軍洞位於高二鄉栗樹坑村塢導佑自然村(又名塢大義)以南1公裏之大平頭坑。左右與後都是懸崖絕壁,前有巨石阻擋。1940年底,範連輝等10多名紅軍戰士曾在老百姓的掩護下於此養傷。
2012年7月5日,百杖潭景區榮獲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也是磐安首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