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白術和中湯簡介

白術和中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重訂通俗傷寒論》方之白術和中湯 3.1 處方 3.2 功能主治 3.3 白術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3.4 運用 3.5 各家論述 3.6 摘錄 4 《壽世保元》卷三方之白術和中湯 4.1 處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白術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4.5 摘錄 5 《顧氏醫徑》卷四方之白術和中湯 5.1 組成 5.2 功能主治 5.3 運用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白術和中湯 1 拼音

bái zhú hé zhōng tāng

2 概述

白術和中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3 《重訂通俗傷寒論》方之白術和中湯 3.1 處方

白術、炒陳皮各壹錢半,佛手花五分,茯苓四錢,砂仁壹錢,焦神曲、五谷蟲、陳倉米(荷葉包)各三錢[1]。

生曬術1錢半,新會皮1錢半(炒),焦六曲3錢,佛手花5分,浙茯苓4錢,春砂仁1錢(杵),五谷蟲3錢(漂凈),陳倉米3錢(荷葉包)。

3.2 功能主治

《重訂通俗傷寒論》方之白術和中湯主治氣虛中滿,按之不堅不痛,或時脹時減[1]。

功在溫和脾胃,條暢氣機。主治氣虛中滿,濕證夾食,腹中脹滿,中空無物,按之不堅,亦不痛,或時脹時減。

3.3 白術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3.4 運用

若寒氣盛,加炒幹姜8分,淡吳萸5分,紫謠桂3分;若濕熱盛,加川連6分,川樸1錢;兼大便閉結者,吞服枳實導滯丸3錢;若兼絡瘀,加新絳1錢半,旋覆花3錢(包煎),青蔥管5寸(沖)。

3.5 各家論述

此證用藥最難,純補則脹滿愈甚,分消則中氣愈虛。故以苓、術培中化濕為君;臣以陳皮、砂仁運中,神曲、谷蟲導滯;佐以佛手花疏氣寬脹;使以荷葉包陳倉米,升清氣以和胃。補而不滯,疏而不削。此為溫和脾胃,條暢氣機之良方。

3.6 摘錄

《重訂通俗傷寒論》

4 《壽世保元》卷三方之白術和中湯 4.1 處方

當歸(酒洗)2錢5分,白芍(土炒)1錢,白術(去蘆,土炒)2錢,白茯苓(去皮)2錢,陳皮1錢,黃芩(炒)1錢,黃連(炒)8分(有紅者多加),甘草5分,木香少許。

4.2 制法

上藥銼。

4.3 功能主治

《壽世保元》卷三方之白術和中湯主治下痢白多,不拘新久者。

4.4 白術和中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4.5 摘錄

《壽世保元》卷三

5 《顧氏醫徑》卷四方之白術和中湯 5.1 組成

白術、陳皮、焦六曲、佛手花、茯苓、砂仁、木瓜、陳倉米、幹姜、竹瀝、制半夏。

5.2 功能主治

《顧氏醫徑》卷四方之白術和中湯主治婦人妊娠,暑穢從口鼻吸入,直至中焦,致霍亂吐瀉,自汗肢冷,脈伏者。

5.3 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