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甘肅禮縣有哪些名勝古跡?

甘肅禮縣有哪些名勝古跡?

岐山堡位於禮縣城東23公裏的岐山鄉。是三國時蜀漢承襲諸葛亮統率三軍,北上攻打曹、魏的地方,所以聞名天下。“岐山夕陽雨”是禮縣八景之壹。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岐山堡是壹座巍峨聳立的孤峰,位於西漢北岸,高數十尺,四周多裏,四面皆削,高而陡。公元228年,蜀漢在位第六年,諸葛亮第壹次率軍出祁山攻打魏。街亭壹戰,蜀軍大敗,馬謖含淚斬首。建興九年(231),第二次出兵祁山,與邴巍在高珊(今屬水)、潞城(今鹽官)等地交戰,並在木門射殺魏將軍張合,最後退回祁山炮臺。後人在城堡內修建諸葛武侯廟,紀念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相傳該城堡建於西漢,至今城墻遺跡清晰可見。武侯祠建於南北朝時期。現存的大多數寺廟都是在清朝重建的。分為三堂三院,20多個房間,是堅硬山頂上的土木結構。殿內有孔明、關羽雕像,壁畫、匾額、楹聯、碑文數十幅,形態生動,字跡優美,勾勒出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和功績。遊客身臨其境,充滿古意。禮縣文廟大廳位於東街縣中級人民法院政府招待所。據《欽州新誌》記載:“文廟初建於城東金平山腳下,後遷至縣城南部西關。順治十三年(1656),縣官歐陽瑜遷居河馬小廚師,後又遷居康熙、乾隆(1739)、道光(1656)。1958被縣政府招待所占用後,逐年拆除,改建成新樓。只剩下壹個正殿,寬五間,長2米,深四間,寬7米。重檐歇山頂,覆琉璃瓦,主脊兩端有龍吻,中間有麒麟火球,浮雕上有兩條玩珠的龍。豎脊、脊飾雲雷,草紋精致美觀。梁結構為十椽,身雙槽,六椽前後各紮五柱,柱排列整齊。房檐柱和老房檐柱插方加固。上檐下拱為單拱,三步壹下,下檐下拱為重拱,五步兩下。除了門窗有所變化,大廳其余部分保存完好。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維修後改為文物展覽館。潞城古鹽井位於澧縣城東30公裏的嚴觀鎮。漢代任命鹽官,三國稱鹽都。它以富含鹽分而聞名。諸葛亮率部攻魏,出祁山時,在鹿城做糧倉。李道元說嚴觀的鹽“和海鹽味道壹樣”;杜甫入蜀,鹽官吟誦《鹽井》詩。吳林抗金於此地,立地網,共築雙城。古城墻有兩段,長約50米,寬7米,高3至5米。這裏有壹口古老的鹽井,井裏的鹽廟裏有三座硬頂大殿,包括鹽神的雕像。全套制鹽工具,包括關於鹽井的銘文、匾額、典籍、書畫等。其中明嘉靖丁偉年著《嚴觀鎮鹽井碑刻重修(1547)》、清代佚名《鹽泉賦》、民國《甘肅鹽法誌》等文獻對進壹步研究潞城和鹽井歷史具有較高的參與價值。趙孟頫書趙世炎廟碑位於禮縣南郊的農田裏。碑文建於元代仁宗延佑三年(1316)。是翰林學士程居福寫的,翰林學士趙孟頫寫了劇本,封了額。紀念碑由碑頭、碑身、碑身三部分組成。外觀渾厚,整體氣勢磅礴。碑首高1.3米,頂部呈拱形,左右各雕六條龍,雄偉壯麗,面額書“贈雍古寺碑”。紀念碑高2m,寬1.3m,厚0.42m。正面陰刻有壹系列蓮花圖案,中間銘文均為楷書。右起33行64字,超過***1230字(個別字損壞)。書筆圓潤,藏骨勁。烏龜長2米,寬1.3米,外露0.2米。碑文記載了學士翰林和中書平章政要趙世炎為元朝開國所立下的豐功偉績。因趙世炎的前身是雲谷人,故稱“雲谷家廟碑”。該碑對研究元蒙歷史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價值。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新建了紀念碑亭。王人禹和墓碑在澧縣西南15km石橋鄉占隴村。碑體高大雄偉,書法蒼勁秀麗,雕刻精美。是研究五代歷史和宋代書法藝術的珍貴石雕。由碑頭、碑身、碑落三部分組成。高3.05米,寬1.14米,厚0.4米。紀念碑的拱形頂部覆蓋著六條龍,非常壯觀。碑文篆書“周谷少師王公墓碑”九個大字。碑的兩側,樹枝上刻著牡丹和石榴的圖案。碑面正中用楷書鐫刻,自右至左共36行,71字,2500余字,主要介紹王人禹的家世背景和生平事跡。王人禹,天水人,五代周冰部尚書,文廟人。他的大多數門徒都是暫時的名人。碑建於北宋雍熙三年(986),弟子李雲題寫“天水江德山雕”。1983年,王人禹墓誌銘在墓碑附近出土。它也被列為壹級文物保護單位。寨子裏遺址位於李湘縣西南10公裏處的高寺頭村。是西漢水上遊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從1947到1988,經過多次勘察,發現了灰層、灰坑、竈址、宅址等遺跡。表面有許多陶器碎片,多年來,出土了生產工具和家用器皿。石器有斧、矛、鑿、刀、鏟、磨棒、磨盤、箭、紡車等;骨器械有骨針、魚鉤;陶器包括碗、壺、碗、罐、甕、罐和瓶。陶器底部有許多席紋和布紋,許多精美的陶土繪有紅底黑花,有幾何圖案和動植物形象。飾品有骨頭、石黃、獸牙、石珠、陶圈和各種飾品。根據形制和紋飾,可確定為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和廟底溝型。為了進壹步探索這壹地區的發展時代,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86初冬進行了小規模試掘,其資料正在整理中。該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家坪遺址位於禮縣城南50公裏的雷壩鄉陳普村。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0米。占地面積約654.38+0.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1976年在農田基本建設中出土了幾十件陶器、銅器和銅器。?壹個水桶,幾十塊人骨。陶器有雙鞍罐、單耳罐、雙耳罐、扁腹罐、鼓腹罐、高領罐、圓腹罐、盆、豆、蘆、碗等。泥質陶土有兩種:粗砂陶和細砂陶。陶胎多為褐色,表面顏色不均勻,多為褐色、灰色、黑色。各種陶器有棕色、橙色、黃色、灰色和黑色。陶器是手工制作的,以素色為主,也有繪畫、附加堆砌、雕刻、鏤空等形式;另外還有雕刻符號,多裝飾在雙鞍口、豆、罐的頸部。屬於安國型的西瓦文化,對研究隴東南西漢先民的生活有重要價值。鄭家磨遺址位於澧縣嚴觀鎮中川村,在縣城以西約35公裏處。該場地位於貓水河西岸的第壹個場地。東臨尚墨村,西臨夏沫村,天水至澧縣公路從遺址南部穿過。考古學家裴文中在1947年發現,自1958年以來,各省、州、縣進行了多次復查。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500米,文化層厚0.5-1米。仰韶文化的陶、石、骨器出露在地面和懸崖上,經鑒定為半坡、廟底溝文化遺存。它面積大,遺存豐富,保存完好。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溝坪遺址位於澧縣石橋鄉聖泉村,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0.85-2.8米。多年來,出土了陶器、石頭和骨頭。陶器有灰、棕、紅、黃兩種。裝飾圖案為繩紋、螺旋紋和附加絨紋。彩陶為黑底紅陶,有鉤葉點紋、網紋、巨魚紋。地上散落著許多陶器碎片,有碗、壺、罐、瓶等等。出土的壹件完整的器物是壹個變種鯢魚彩陶瓶,高44厘米,口徑9厘米。它有壹個狹窄的嘴,扁平的嘴唇,細而高的直脖子,圓肩膀,深斜的腹部,平坦的底部,雙鼻子和耳朵附在腹部。頸部之間畫兩條橫線和圓點,肩部畫弧形三角形和類雙角圖案,腹部畫雙變異鯢魚圖案,腹部畫弧形鉤葉圓點圖案。遺址遺存豐富,多為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廟底溝型和石嶺峽型,其次為周代遺存。1947年首次發現於裴文中,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寺頭遺址位於澧縣石橋鄉高寺村。東西寬約150米,南北長200米,文化層厚4米多。懸崖上出露有灰層、灰坑、竈址、生活面等遺跡,表面有大量混砂、泥質、細灰色、紅色、橙色的陶片。裝飾品包括繩紋、彩畫等。有尖底瓶、滾盆、碗等。還有石刀、石斧、陶紡車、骨錐、骨鉤等制作工具。該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廟底溝等類型。內涵豐富,保存完好。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始社會女性頭像出土於1964年禮縣高寺頭村,屬於仰韶文物。剩余高度為12.5厘米,寬度為8.5厘米。陶器的顏色是橙色的。五官是用打樁和鏤空相結合的方式塑造的。眼睛深邃,嘴唇微張。以極其精煉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壹個母系氏族公社興盛時期的少女形象,堪稱原始肖像的傑作。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已收入《中國美術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