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曾姓氏是從什麽時候沿用至今的?

曾姓氏是從什麽時候沿用至今的?

分類: 文化/藝術 >> 民俗傳統

問題描述:

其曾氏家族的歷史背景是什麽?

解析:

曾氏源於「鄫」或「繒」,根據《辭海》中記載:「鄫,古國名,姒姓,在今山東蒼山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所滅。」曾氏源自春秋時代鄫國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聖君夏禹。相傳帝舜時,夏禹的母親因在夢境中食薏苡而誕下了他,故此帝舜便賜予夏禹姒姓。

據古老的姓氏傳書《世本》記載:「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鄫,後為莒滅,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夏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得賢人相助下,使夏室中興,分封其幼兒曲烈於鄫(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後來,於公元前567年鄫國被莒所滅,太子巫逃亡到鄰近的魯國,他嘆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他本欲以故國「鄫」為姓,但感嘆封邑已失,故刪去邑部(邑部為「」),改姓為「曾」。這壹段歷史緣由在其他姓氏古籍,如《姓纂》、《姓氏考略》等,也有相同的記載。

純粹的宗族源流

「天下壹曾無二曾」,曾氏只有壹個祖宗——曾巫。然而,在中華民族中,許多姓氏雖然同字,但也可能源自不同地方或直系不同的祖宗,有些更無法確實地追查祖源。但經專家及學者的考證,長久以來曾姓從未發現經其他姓氏改姓或冒姓,姓氏來源既清楚且純正。曾氏後人對其祖籍深感認同,無論遷移到何處,也會自稱為山東人士,更於祖宗牌位及祠堂宗廟上列明「山東武城」或「魯國堂」,而且在堂聯上亦清晰寫上祖籍於鄫國,如「望居魯郡,源起鄫國」。

儒家宗師為曾族添榮

曾氏自古以來具有崇高地位,成為名門大族,歷史當中出現過不少傑出人士,為氏族贏到榮譽。曾氏出現壹位儒家宗師——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氏的代表人物,故此曾氏多自稱為曾子的後裔。《辭海》記載「曾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名參,字子與,孔子學生,以孝著稱。」他曾著書《孝經》,被歷代君主封為「宗聖」。

在封建社會,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曾子思想影響不斷擴大,地位亦因此提高。曾氏家族與孔、孟、顏三大家族,獲得歷代統治者的尊重及贊賞,被表揚為「四聖」。「四聖」之嫡系世代封襲,能享有朝廷的優惠和特權。

排行38 人口六百萬

字輩是輩份的代表字,輩份標誌世系次序及宗族內部等級身份高低,故此古時每個家族對字輩均十分講究。特別是名門望族,要求更為嚴格,家中子孫取名,必定按照族中字輩排列,以識別其出身。自孔子被封為「至聖先師」,其後人均可獲封為「衍聖公」,歷朝皇帝亦偶有賜名。直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於乾隆九年下旨,賜孟、曾、顏的後人,可與孔府子孫***同沿用統壹的五十個字輩,地位顯赫。

曾氏家族的子嗣散播到世界各地,自曲烈封於鄫國至今,已持續4600多年,全球的曾姓人士約有650萬人,在中華民族22000個姓氏中,人數占第3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