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北人,從小生活在“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的教育大省湖北,我感到壹絲絲的慶幸。但是卻壹直有個問題困擾著我,湖北為什麽簡稱“鄂”?這是我中學時代產生的疑問。中學的時候,學地理,要熟記各省的簡稱以便考試時能正確的對答,身為好學生的我自然對各個省份的簡稱爛熟於心(讓我吹哈......),可直到壹次的考試澆滅了我的自信,我不會寫“鄂”字......
很多人或許有著與我壹樣的困惑,湖北為什麽是簡稱“鄂”,而不是“楚”或者“荊”,畢竟,湖北是楚國的發源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更是創造了楚文化。這不正好與其他省份壹樣,比如四川簡稱蜀,是因為三國時是蜀國的領土,所以簡稱蜀。陜西簡稱秦,與古代時是秦國領土也是息息相關。那湖北是楚國的發源地,為什麽不簡稱楚呢?而且“楚”這個字的名氣要比“鄂”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好記好寫些,為什麽偏偏要用這個“鄂”字?我後來翻閱了資料,終於找到了緣由。
我們先來看看“鄂”到底是什麽意思。
第壹眼看到這個“鄂”字,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鱷魚的“鱷”,我也不例外嗎,這兩個字真的長得很像。沒錯,“鄂”的意思就是鱷魚。其實在古代,這兩個字就是通假字,表達意思壹樣,只是表現樣式不同。
在遠古時代,大概四千多年以前,長江、黃河流域分布著大量的鱷魚。這種鱷魚在古籍裏的名字叫“鼉(tuo)”,鼉就是今天的揚子鱷,已經屬於瀕危保護動物了,但在四千年前是很多的。所以出現了壹個部落就以捕鼉為生,後來這個部族建立了壹個自己的小國,就叫鄂國。鄂國第壹次出現。
雖然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鄂國先後被被後來居上的晉國和周國討伐,幾近滅國,但終究殘留下了火種。鄂國隨之遷徙到今天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邊,還在鄂州建立了壹座鄂王城,作為鄂國的國都。現在湖北鄂州的大冶仍然有鄂王城的遺址。長達800多年發展的楚國,自然不忍他人到自己的地盤上撒野,於是,鄂國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但是,雖然鄂國消失了,歷史卻並沒有遺忘鄂國。楚國吞並鄂國後,欣賞鄂王城的建築和地理位置、風水,於是把楚國的國都也定在了鄂王城。從此開始鄂王城就壹直是楚國的國都,直到兩百年後,楚文王才把國都遷到郢,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
就這樣,“鄂”的名頭開始傳遞下來。
後來秦統壹六國,推行郡縣制,在鄂王城舊址設置了鄂縣。到了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改鄂縣為武昌縣,寓意武運昌盛,湖北武昌的名字由此開始發源,到現在已發展成武漢三鎮之壹。
雖然鄂國沒有了,但“鄂”這個字已經是深入人心了。到了隋朝,鄂縣升級了,建立了鄂州,隋朝的州與現在的省級行政單位類似,所以“鄂”從此正式成為湖北行政區的簡稱。
到了元朝時期,已經開始實行行省制,湖北先是叫做荊湖省,後來又叫湖廣省,省會都在鄂州,這個鄂州是現在的武漢武昌。因為省會壹直叫鄂,歷史上也壹直叫鄂,所以湖北省經常被稱作“鄂省”,漸漸地“鄂”就成了湖北省的簡稱。
所以湖北這個“鄂”的簡稱是具有相當的歷史底蘊的,可以上溯幾千年,說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名之壹壹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