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
釋義:孟子說:“(壹個大丈夫)應住到天下最大的地方——‘仁’裏,站在天下最高的位置——‘禮’上,履行有利於天下的大道。如果得了誌,應按這個道給人民辦好事;如果不得誌,也要獨自按自己的道來行事(不要與社會上的壞人同流合汙)。”
擴展資料: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城市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_,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於某人的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誌》著錄《孟子》十壹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_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