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天壹閣的導遊詞

天壹閣的導遊詞

天壹閣的導遊詞

 天壹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壹。下面,我為大家分享天壹閣的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俗話說的好:“到寧波不到天壹閣,等於沒有到過寧波。”歡迎大家來到我國現存歷史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天壹閣。非常高興能成為大家本次的導遊(導遊自我介紹)。 寧波藏書文化是浙東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底蘊深厚的浙東人文培育和促進了寧波藏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天壹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於壹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它位於寧波城西月湖之濱,占地2.6萬平方米。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間,是明代兵部省侍郎範欽的藏書之處。

 天壹閣是壹個飽經風雨的老人,440多年來經受了人間的滄桑,成為亞洲現存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個家族圖書館之壹。古樸的建築,幽雅的園林,恬靜的環境,真是令人神往。然而過去的天壹閣只是壹個普通的私家藏書樓,歷經幾代的滄桑,如今的天壹閣卻是寧波壹顆閃亮的“明珠”,它集藏書、文物、旅遊於壹體。 天壹閣就象壹個小型的圖書館,所有的書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歡並精心收藏,每個書櫃就是壹段歷史。書籍的排列顯得很有條理,按書籍的目錄,妳可以查找妳所需要的圖書,頗有現代目錄檢索的味道。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寧波,沒有不到天壹閣壹飽眼福的。但是幾百年來,能真正登上天壹閣的也只有寥寥十余人。現在的天壹閣向社會開放,讓更多的專家學者壹飽眼福,也使樓閣中的珍貴藏書“古為今用”。1982年2月23日,天壹閣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成為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壹,是寧波人最引以自豪的壹個文明星座。

 西大門

 現在我們到的是天壹閣的西大門了。寬大的奔馬墻面石雕是天壹閣歡迎各位朋友最好禮物,整個天壹閣的風格從進門開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樸基調。大家先看大門兩側,它是壹對清代石獅。這木結構大門也是清代的構築,門廳外側有壹匾額,上面寫者“南國書城”這四個大字,這是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於1962年所書。大門兩側還有壹幅對聯,不知各位能不能把這副對聯讀壹下?...... 還是讓我告訴大家吧!這是繼甲骨文之後的另壹種文字――鐘鼎文,讀作“天壹遺行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是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生所寫。上聯說的是天壹閣藏書樓悠久的歷史,下聯講的是第壹個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登上藏書樓以後的感慨心情。他當時感慨道:“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堆塑

 各位團友,現在請跟隨我進入天壹閣。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壹個人物塑像,他就是這家藏書樓的主人――範欽。範欽,字堯卿,又字安卿,號東明,寧波鄞州人。他出生於壹個沒有什麽財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奮學習。在明嘉靖十壹年(1532)中進士,之後就在各地為官,三九年(1561)升任兵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在同年十月,辭官回鄉。他為官二十八年中,足跡他邊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範欽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做官後,到處留意購書,壹地留心收集,廣泛購抄,羅致海內奇書,尤其註意收集當時各地出版的地方誌和明代科舉文獻,因此,在他的藏書中明代地方誌、政書、實錄、詩文集也就特別多。範欽不僅竭盡全力收藏書籍,而且勤於研讀校勘,手自題箋,精細詳審。他刻書、論書則是有清鑒而無妄作,最終聚藏高質量的書籍達七萬卷。 在範欽後面有壹幅堆塑――溪山逸馬圖。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館內還有其它很多的作品。

 大家看八匹駿馬在溪邊揚鬃踢蹄,甩尾扭頭,嬉戲嘶鳴,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畫面造型粗看時比例失調,其實是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突出了畫面重點。 我們從右邊的洞門“春隨人意”中進去,大家會發現在照壁上有似麒麟的怪獸,有壹個龍角,壹張牛嘴,它叫“獬豸”。它可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據說它能辨是非曲直,見人爭鬥就用角去頂壞人,是正義的象征。

 東明草堂

 在天壹閣建成之前這裏就是範欽的藏書處了。因為創始人範欽的號是東明,故題其書室為“東明草堂”,又稱“壹吾廬”,現東明草堂於1980年重建,作為會客廳,也是重要領導休息的地方。

 範氏故居

 範欽宅第的東廳,是其後代原來居住生活的地方。現建築為清道光九年重建。範氏故居處於高墻環繞的天壹閣藏書樓之外,作到了生活區與藏書區相互隔離,這是範欽為保護藏書精心安排的。請大家註意了:在這道小黑門和門上“禁止煙火”幾個字,千萬不要帶火入內。 “歷年二百書無恙,天下儲xx此家”。天壹閣能歷經440多年保存完好,這與範欽生前作了周密安排,定下嚴格的規矩是分不開的。範欽壹直活到80歲,臨終是把大兒子大沖和二媳婦(次子大潛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遺產分成了兩份,壹是白銀萬兩,還有壹份則是全部藏書。結果,大兒子大沖體察老父心情,繼承了藏書,被後人傳為佳話。此後,天壹閣所藏的書籍不再作為財產分配,而歸家族***同所有。

 “代不分書,書不出閣”,要看書必須各房子孫雲集,方能開鎖入閣。範欽的後代對天壹閣藏書的保護制定了許多嚴格的禁約,至今,天壹閣裏仍保存著禁牌:禁牌壹煙酒切忌登樓。禁牌二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壹年,擅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懲外永行摒逐不得與祭。這種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做法,也不為是防止藏書流失的壹個好方法

 據傳,清嘉慶年間,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錢繡雲是壹個酷愛讀書的才女。她聽說範氏家族有很多珍貴的藏書,為求登樓看書,就托邱太守為媒,與範氏後裔範邦柱秀才結為夫妻。婚後的繡雲滿懷希望,以為這下可以如願以嘗了,不料族規不準婦女登閣,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終。凡是都有變通,更何況登閣看書呢!第壹位破格登樓看書的是清初黃宗羲。黃宗羲的人格,氣節,學問在當時受到各界的欽佩。他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範氏族人的幫助下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各房的同意登閣閱覽。六年之後,著《天壹閣藏書記》,還為天壹閣藏書整理編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家看這就是書櫥,“前後有門,兩面書櫥,取其透風”。房屋、書櫥的通風,是壹個創新。而保護古籍最令人矚目之處,當推蕓香避蠹、英石吸潮。不只大家有沒有聞到壹股香味?這就是蕓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壹種書籍防蟲藥物。範欽在藏書中較好地運用了這壹技術,但所用之草有獨創性,是產於廣西的壹種靈香草。而“櫥下各置英石壹塊,以收潮濕”,這更是範欽獨創,還沒見有其他藏書樓運用此方法。 天壹閣

 範欽取“天壹生水”之說,以水制火之義,建築書樓。他認為書最怕火,而水則能克火。樓上壹大間,樓下成六間,並名為天壹閣,且在閣前鑿池蓄水以防火。不知大家發現沒有這柱子也是黑!在五行五色中,黑就是水,水就是黑。 清康熙四年(1665),範欽曾孫範光文又在閣前疊山理水,建築園林。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壹象,這九獅壹象在哪呢?各位不妨到處找找!看還有美女照鏡子呢,這個美女就是錢繡雲了。風物清麗,格調高雅,別具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

 天壹閣在漫漫歷史長途中先後經歷了許多次浩劫。雖說乾隆年間的進呈對於修《四庫全書》來說是貢獻巨大,進呈的638種珍貴的古籍真正得到歸還的寥寥無幾。乾隆雖再三警告經手者不準扣留和索要地方藏書者進呈的書籍,凡進呈的書抄錄後務必認真發還,但侵吞這些書籍的正是過手的翰林學士和地方官員,這對天壹閣藏書是壹次較大的打擊。

 清道光,十年(1840年)英軍侵占寧波,闖進天壹閣,掠取輿地方數十種。清鹹豐十壹年(1861年)太平軍進駐寧波前後,當地的小偷乘混亂之際拆毀閣後墻垣潛運藏書,論斤賤賣給奉化造紙商人,還雇傭竊賊薛繼渭潛入閣內,早上在梁上睡覺以棗充饑,晚上就偷書,這樣他竊去藏書1000多部,後來商務印書館搜集了數百種,放在東方圖書館涵芬樓內。上海“壹·二八”事變以後,不幸涵芬樓遭到日本轟炸而被毀,這批散出的文獻也就被毀。經過數次浩劫,加上零星的散失,到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夕,除清代新增的《古今圖書集成》外,只剩下1.3萬多卷,僅及原藏書的1/5左右,而不少還遭受蟲蛀黴爛,成了斷編殘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