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是中國的古稱,同時也是漢民族的別稱。
華夏,又稱為“華”“夏”或“諸夏”,是中國古代的壹個稱謂。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華的概念與仰韶文化有關。也有壹種觀點認為,“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古籍中將“華”“夏”用來指代中原地區,而將其他地區稱為“夷蠻戎狄”。
華與夏曾經相互通用,兩個詞的意義反復交替,華即是夏。在古代文獻中,將“華”與“夏”作為同義詞使用,合稱為“華夏”。大約從編纂《尚書》開始,中國古代文獻中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為“華夏”。
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解釋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思是中國是壹個重視禮儀的國家,所以稱為“夏”,而“夏”也有高雅的意味;中國人的服飾非常美麗,所以稱之為“華”。因此,“華夏”壹詞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稱謂,更深層次地體現了文化的積澱和價值。
華夏的起源:
1、考古學角度
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華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在今天的河南、陜西、湖北等地,其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遺址等文物,顯示出了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組織形態。
龍山文化則是仰韶文化的後續發展,出現在今天的河南、山東、安徽等地,其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顯示出了更加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征。
2、史書角度
從歷史文獻的角度來看,華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壹個王朝,傳說中的夏禹是夏朝的開國君主,他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壹個統壹的政權。商代是夏代的後繼者,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安陽壹帶,商朝的統治者以商湯和商武丁為代表,實行了中央集權的制度。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