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方言和古音古韻的關系有什麽

方言和古音古韻的關系有什麽

壹、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韻的材料是《詩經》入韻字,上古其他韻文入韻字和諧聲系統,主要方法是系聯法。

A 系聯《詩經》入韻字。把詩經各章裏互相押韻的韻腳串聯起來,成為壹個押韻單位。如果兩個押韻單位中有相同的字,那麽就把這兩個押韻單位合在壹起,如此可把整個詩經的入韻字串聯成若幹個押韻單位,從而得出若幹個韻部。

B 系聯上古其他韻文中的入韻字。

C 系聯諧聲系統。諧聲字的諧聲偏旁是表音的,壹般來說,如果諧聲偏旁相同,上古韻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聲母的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諧聲字,並參照古籍異文,古籍註音和聲訓。

A 諧聲字。造字時代,諧聲字的聲符相同,其聲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聲母的大致情況。如:悲B,緋F;篷P,逢F等,有相同的聲符,可以知道它們的聲母是相同的。

B 古籍異文,指同壹語音,同壹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寫法不同,如:

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說之。

陳駢貴齊。

田駢就是陳駢,可見上古時代,田與陳同音。

C 古籍註音。如〖說文〗中雲:沖----讀若動,表明兩字同音,聲母當然也相同。

D 聲訓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來註音的壹種方法。

冬,終也,物終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於是也。

二、上古韻部研究

自宋代就有人進行研究,如鄭庠分為六部,但不夠科學。清代顧炎武正式把古韻分為十部,奠定了古韻分部的基礎。後來,江永分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為二十二部,王力分為三十部。

三、上古聲母的研究

上古聲母的研究起步較晚,它是從清代錢大昕開始的。 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古無輕唇音。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說:“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古讀‘負’,如‘背’----古讀‘附’如‘部’。”如:

異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陽,又作盆水之陽。

諧聲字:

非 輩; 方 旁; 奉 棒。

方言:

蚊。負父之命,註作:“負音佩。”方言中多說“負債”為 “背債”。

現代閩方言裏就無唇齒音{F},廈門話裏把“房”讀為[ ]。

2.古無舌上音

《十駕齋養新錄》有“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認為中古的舌上音“知徹澄”是從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來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如:直讀為特,竹讀為篤,陳讀為田。又如:

廈門話裏,陳讀為[TIN]

3.娘日歸泥說

由章炳麟提出。認為中古的娘日兩紐歸入泥母。

諧聲字:而(日紐)---耐(泥紐)

涅(日紐)---泥(泥紐)

章炳麟,黃侃,曾運乾,錢玄同,周祖謨等人都對上古聲母的研究作出了貢獻。提出了古聲母三十二個的說法。

四、上古聲調

上古聲調至今還無定論。顧炎武、江永等認為古四聲壹貫,實際上認為古無聲調。黃侃認為上古有平、入兩調。段玉裁認為上古有平上入三聲,孔廣森認為有平上去三聲,王念孫認為有平上去入四聲。

平分陰陽,入派三聲。

A 清陰濁陽。

清:幫方松精書-------陰平。

濁:平崇船如狂------陽平。

B 濁上歸去。

並奉象善旱-----去聲。

C 去聲不變。

D 入派三聲。

全濁:渤族集舌-----陽平。

次濁:密襪納-----去聲。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標音法

1.譬況

描寫某字發音的情貌和方法。用的術語有“急氣”“緩氣”“長言”“短言”。

2.讀若

用近音字來標音。如:

莠讀若酉(淮南子)

3.直音。用同音字來註音。

酈食其:服虔註:音歷異基。

直音雖好,但有時找不到同音的字,於是產生了反切。清人陳澧說:“古人音書,但曰讀若某,讀與某同,然或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識,則其法又窮,孫叔然始為反語,認二字為壹字,而其用不窮,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

六、古音通假

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古代的書面語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卻用壹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就是通假。古音通假實際上就是寫別字,由於 先秦時代對文字的使用沒有規範,這種別字得到了社會的認承,就成了通假字。東漢訓詁學家鄭玄作了如下解釋:“其始書之也,侖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這種情況和寫別字類似,但又和寫別字不同,因為它產生以後,別人跟著仿效,相沿成習,就成了合法的了。今天的別字則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同音通假:古音的聲母和韻母相同。

辯 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後)兩字古音同屬並母元部。辯字,本義在巧言,假為辨。

言偽而辯。(禮記王制)本義

兩 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莊子)

直 特 兩字同屬定母職部。直的本義為不彎曲,假借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詩經)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2.近音通假;有如下幾種情況,聲母相同,韻母相近;韻母相同,聲母相近;聲母,韻母都相近。

聲母相同,韻母相近;

時,是。(時,禪母之部。是,禪母支部)時的本義是季,假借為“是”。

韻母相同,聲母相近;

被,披。(被,並母歌部。披,滂母歌部)。被的本義為被子,假借為“披”。如:操吳戈兮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聲母,韻母相近;

闕,掘。(闕,溪母月部。掘,群母物部)。闕的本義為宮門前兩邊供了望的閣樓。假為掘,如:“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不明古音通假,難免望文生訓,誤解古書的原意。如,八月剝棗。“剝”通“撲”,撲打的意義。“歸孔子豚”,“歸”通假借為“饋”,不是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