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芙蓉國裏盡朝暉”的湖南,說起長沙、湘潭、嶽陽、張家界,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說起婁底,恐怕很多人都要搖頭。是呀,在以名山名水、名樓名寺、名城名人著稱於世的湖南,文化底蘊豐富深厚,自然資源秀麗奇特,風流人物燦如星空,婁底似乎無足輕重。
婁底既不像長沙那樣擁有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在此講學,由宋真宗親筆所書“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的嶽麓書院;也不像湘潭那樣擁有以韶山為中心的“革命搖籃,領袖故裏”;既不像嶽陽那樣擁有名聲顯赫、為世人所傳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的嶽陽樓;也不像張家界那樣擁有世界罕見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石英砂巖峰林地貌……那麽婁底有什麽呢?
婁底像壹本古老的線裝書,雖然封面很簡樸很不起眼,但只要潛下心來去讀,妳就會被深深吸引。
■筆記·婁底
壹
婁底市位於湖南省中部,是湘中交通樞紐,湖南工業重鎮,總面積8117平方公裏,人口400萬。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這裏就設有建制。相傳,“婁”、“氐”兩個福星在上空交相輝映,故稱之為婁底。婁底秦時屬長沙郡;明、清時屬長沙府、寶慶府;民國元年(1912),屬長寶道;民國11年(1922),取消道制直屬湖南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境域隸屬益陽專區和邵陽專區;1960年2月,設立婁底市和冷水江市,隸屬邵陽專區。1962年10月,撤銷冷水江市和婁底市,分別並入新化縣和漣源縣;1980年7月,國務院批準恢復婁底市;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婁底地區,成立地級婁底市。
壹個城市,特色文化的積澱是它的靈魂和精華,有了它才會顯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氣和特色。婁底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為了追根溯源,我在歷史的故紙堆裏,尋找著梅山文化的遺跡。我看到瑤族和苗族的先民們從遠古的深處走來,從烽火連天,廝殺吶喊的刀光劍影中走來。相傳瑤族和苗族的先民們是盤古的後裔,屬三苗、九黎部落聯盟。最早生活在黃河中下遊壹帶,在其西進過程中,與東擴的黃帝部落聯盟、炎黃部落聯盟發生戰爭。 經涿鹿之戰失敗後,九黎聯盟中的大部分被迫向南遷徙。他們披風斬浪、歷經艱難,來到了梅山(今婁底下屬的新化壹帶)安家落戶。梅山地區因山高林密,民風強悍,生存空間的相對封閉和族群的相對獨立,使這裏的人民過著原始農耕和漁獵生活,形成了帶有濃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閉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是以遠古漁獵文化為構架,以千奇百怪的巫術活動為形式表現出來的獨特地域民俗文化。據湖南考古發現,約在九千年前,圍繞洞庭湖這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們,已經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形成了農耕文化的雛形。春秋戰國時期,湖南歸入楚國,中原文化融合當地文化,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進壹步交流,使湘楚文化發展得更加輝煌燦爛。
自從有了人類開始,便有了文化。
人創造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又塑造了人。梅山文化的歷程毋庸置疑地證實了這個簡單樸素的真理。孕育於古老蠻荒中的梅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碰擊陶冶出了“勤勞、刻苦、無畏、剽悍、勇於犧牲”的梅山精神,哺育出了壹代又壹代的誌士仁人。諸如明代“廉法佐朝留青史”的鄒廷望;清代“巡視漕運,盡革陋規;興辦水利,民深受其益”的陶澍;“壹生主張變法革新,團結禦侮,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廉俸所入,悉以辦公益,無自私”的遊智開;民主革命先驅陳天華、譚人鳳;最先從德文翻譯《***產黨宣言》的成仿吾;抗日名將陳正湘;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等等,梅山文化賦予了他們剛健之骨,遒勁之風的精神,使他們成為了民族的精英。梅山文化是湘楚文化中的壹顆燦爛明珠,對我國地方歷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也填補了不少民俗文化研究的空白,它對於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等領域的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其影響之大,輻射海內外。
二
說到精英,不能不提到壹個重要的人物--曾國藩。被稱為晚清“第壹名臣”的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壹,他從婁底市雙峰縣壹個偏僻的小山村以壹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楚大地時,他在家鄉組建了壹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壹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壹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壹品,死後被謚“文正”。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生前毀譽參半,既有“中興第壹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壹直到近年,歷史才逐漸還原壹個真實的曾國藩。客觀公正地說,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壹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壹尊精神偶像。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壹直延至今日。查史料得知,活動於中國近現代歷史舞臺上的各類人物,無論是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曾國藩的影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尤其是他留下的《曾國藩家書》,基本上包括了曾國藩壹生的主要思想。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是壹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壹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壹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歷;更是壹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壹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壹代”的稱譽。
無論曾國藩屬何種類型的人,如何評說,歷史是公正和客觀的。至少有壹點可以肯定,曾國藩對他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後世的中國社會,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不論人格、思想學術、持家之道、帶兵打仗,還是文學方面的貢獻,都對那壹個時代以至現在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言之如此,行亦如此。他壹生嚴於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所以被後世推崇為道德修養的楷模。
壹方山水養壹方人。人傑地靈、鐘靈毓秀的婁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除曾國藩外,還有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國***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蔡暢兄妹、國際***產主義戰士羅盛教、革命教育家成仿吾等壹大批仁人誌士,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壹曲曲感人肺腑的篇章。如果不是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扭曲,婁底應該早就聲譽鵲起了,因為,地因人名,有壹個曾國藩,就足以讓人們對婁底這塊山水刮目相看了。
三
除了人才,婁底更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素有世界銻都、百裏煤海、十裏鋼城和有色金屬之鄉美譽。已探明可供開采的礦藏達48種,且儲量大,品位高。其中銻礦儲量居世界之冠,煤炭儲量居全省第二,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屬礦藏在湖南及至全國名列前茅。
婁底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戰略要地和南北通達、東西連貫的要衢。橫貫東西的湘黔鐵路和縱貫南北的婁邵鐵路如壹把閃亮的銀梭,把婁底編織在通向富裕的網絡。上(海)瑞(麗)高速公路--潭邵段全線貫通後,將婁底網進了以省城長沙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而總投資達2億元的洛湛鐵路的建成更使婁底提升為繼株洲、懷化之後的湖南又壹交通樞紐。207國道、320國道以及婁漣(婁底--漣源)高等級公路、太澳(太原--澳門)高速、寧太高等級公路的建成,更如網絡中四通八達的脈絡。交通的便利,為婁底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