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韓存保悲壯背後戊戌六君子中的劉光第

韓存保悲壯背後戊戌六君子中的劉光第

1898年農歷八月十三,北京剛剛進入寒風凜冽的秋天。這天下午,6名犯人被押解到菜市口。在眾多觀眾的註視下,6個長辮子的人頭被壹個個砍掉。人們的鮮血噴在黃沙鋪成的街道上。不出兩個小時,血液就和黃沙壹起凝結成了壹些深色的血塊,慢慢被車馬卷起的沙子和垃圾淹沒.

這六個被砍頭的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根據朝廷公布的名單,六君子的排名是:康、楊銳、譚嗣同、劉光第。

劉光第被殺的時候,他在北京羅帕胡同的家,離他受罰的菜市口很近。在他的家裏,只有他的老妻子張運憲,他的妹夫張鶴林,和幾個未成年的孩子。劉光弟雖然在北京為官多年,但平時不愛交朋友。不像康有為和譚嗣同同案,他的追隨者多,知名度高。所以,當慈禧發動政變,康有為等人紛紛出逃的時候,劉光帝留在了家裏,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做什麽對不起朝廷的事,問心無愧,不必出逃。其次,沒有人幫助他逃脫,所以他無法逃脫。這樣,當劉光第被冤獄,作為政治犯被處決時,他的遺孀和孤兒們所面臨的悲慘處境可想而知:這個可憐的家,作為唯壹的支柱,已經倒了。因此,是誰為劉光第承辦了葬禮,並將他的家人和遺體從故宮護送到四川富順縣趙華鎮老家,壹直是哀悼背後的謎團。

壹直有壹種說法與史實相差甚遠,那就是所謂的俠客大刀王五關照劉光帝後事,派弟子護送劉靈柩回川。王五在晚清民間有俠義之名,熱心政治,與譚嗣同交往甚深。據說,譚得知光緒被軟禁在瀛臺後,曾計劃讓大刀王五帶領弟子進入大內謀殺慈禧;根據壹些學者的解讀,譚獄中“留肝膽兩昆侖山”中的所謂“兩昆侖山”,指的是大刀王五和康有為。但是,無論譚嗣同與王武有什麽樣的秘密約定,劉光帝都沒有與王武接觸過,主持劉葬禮的也不是王武,而是劉光帝的四川老鄉喬。喬,四川華陽縣人,在北京做左誠,是劉光弟中為數不多的能交心的朋友。當時,劉光第的同事唐_在刑部工作,他目睹了六君子的困境。他用白線寫了壹首長詩,詩中說:“托喬公賢之福,我無家可歸。”這個龔喬,也就是殳俏。所以大刀王五之稱,乃小說家之言。

按照當時的慣例,家人總是用金線將已經脫離身體的頭顱縫合起來。劉光帝的遺體是否也是這樣處理的,沒有史料,不敢草率決定。但筆者曾在撫順文管所看到壹張20多年前的老照片,是劉光第的墳墓從趙華遷到撫順縣時拍的。從照片來看,劉光第的頭是被斬首的,頭部的形狀還很完整,甚至可以隱約看出他表情的堅毅。後來,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創作了劉光第銅像,也可能是受這張照片的影響。葉的銅像也抓住了劉光第行刑前的剛毅不屈。

在殳俏等人的幫助下,劉光第的小家庭和棺材從北京出發,踏上了漫長的歸途。

運載劉光第靈柩的船入川後,沿途民眾紛紛前往江邊祭祀。在從懷德鎮到趙華鎮的最後20公裏,數百名村民自動加入了拉光纖的隊伍。至於劉光帝的桑葉之鄉趙華鎮,早在劉光帝的靈柩到達之前就舉行了盛大的追悼會。臘月初八,劉光弟的靈柩運抵鎮上後,這個偏僻小鎮的人民公祭劉光弟達到高潮:船到昭化中渡口碼頭,鳴九炮,放鞭炮,家家披麻布,人人是戴孝,人人又哭了壹遍。在兩條超長白布的簇擁下,家鄉長輩領著靈柩繞鎮壹周。畢,公園在龍興寺——離劉光第早年就讀的學校只有幾步之遙。第十夜,公祭儀式正式舉行,由書生藍睿途主持。蘭先以悲愴的語氣朗誦了文天祥的《正氣歌》,然後念了悼詞。這篇悼詞既有對劉光帝這位愛國卻被殺的忠君的同情和崇敬,也有對慈禧為首的清政府的憤怒和斥責:

忠義之罪何在?

我是個哲學家,我的國家很強大。

我很抱歉我的人民的想法,但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麽。

唐朝汙穢不堪,國事惡劣。

溝壑可填,白刃已打。

堅強的生命,正直而壯麗。

生而為英國人,死而為智者。

光是四桌,功不可沒。

按照壹般的理解,劉光第是朝廷的階下囚。被斬首後,他被運回家鄉,秘密埋葬。然而,趙華人民為這位政治犯舉行了盛大的公祭。無論是公祭,在壹個由士人、舉人、鄉紳和普通百姓組成的公祭儀式上,即使在今天也是壹件令人費解的事情:難道這個鎮上的人沒有想到這樣會觸犯朝廷,給涉案人員帶來麻煩甚至死亡嗎?當局將如何處理這種實際上是以公祭的名義批評政府的行為?

許多年過去了。少年汪精衛因刺殺攝政王下刑部大牢時,遇到了在大牢裏當了大半輩子看守的劉。在與劉經緯聊天時,他清晰地回憶了六君子被捕入獄後的種種情形,與包括《清史稿》在內的許多古籍記載相吻合。從獄中的表現,我們不難分析出劉光第的性格,以及他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麻煩中的天真與無奈。

從到處抓到死,劉光第等人在監獄裏關了四天。六位先生被關在兩個牢房裏。其中,楊銳、譚嗣同被關在壹個房間,劉光第、康被關在壹個房間。在監獄裏,劉光弟油子讀了《朱子全書》和《周易》。康任光是因為他的堂兄康有為而入獄的。他很委屈,淚流滿面,說:“天啊,哥哥要擔起擔子來了。”年輕的聽了,忍不住笑了,劉光第轉身安慰康。劉光第如此淡定的原因有二:壹是他認為,無論是執掌刑部十幾年,還是在軍機張靜上走了十幾天;無論是做壹個無權無勢的北京小官,還是偶然與維新派相遇,我壹直都是壹個忠君報國的人,沒有任何私心雜念,更談不上謀反造反。第二,按照祖訓,入獄後,要經過壹定的程序接受審判。只要妳有壹個審判,壹切都可以說清楚。大不了就不把妳當這個北京官了,“我回家做我想做的事”。

劉光第以為會有壹場審判來澄清事情,但始終沒有來。在刑部熟悉審判程序已久的劉光第,天真到忘了自己遇到的是獄詔。操縱聖旨的不是祖宗制度和法律,而是最高統治者的權謀:壹旦開審,顯然會牽涉到已經被剝奪政治權力的光緒。其中的玄機,慈禧在處決六君子的第二天發布的聖旨中承認,如果走正常的司法程序,會導致“話多了,應變就累了”,“就是因為她沒有重復,昨天才下令罪犯等待正義。”然而,學者劉燦光帝是如何理解其中的政治策略的呢?劉光第並不認為他效忠的政府有多壞,但他效忠的政府其實遠比他想象的差。這個合法的政府,在最關鍵的時刻,它的職責不是保證法律的公正,而是保證最高當局的個人利益。

當時朝野也看到了劉光第和譚康的不同。不僅不是誌同道合的同伴,就連劉光帝和康有為也完全沒有來往。據同為撫順人的宋說,康有為在北京成立保代會,主張變法時,劉光第和他的朋友們曾去參加過壹次,但“聽說後很反感,但壹開始並沒有搞下去。”第六君子出獄後,清朝的奕_親王也問候了當時準備出席審前聽證會的官員。“同壹案件中六個人的情況也不同。我聽說楊俊瑞和劉都是有學問的人,品行端正。在羅誌有壹個法庭是極其不公平的,因此必須對他們分別處理。”好友、同鄉曾聽到劉光弟去世的消息後,寫下了悼念詩,更直言劉光弟是被牽連,才遭此大禍:“不作過夜打算,便被池魚捉去死後可望晴空雪,言必傷心!”

而劉光帝楊瑞和譚嗣同的區別,慈禧未必知道,知道了也無濟於事。她必須處死光緒前後叫囂改革的人。她討厭的不是改革,而是這些人居然以改革的名義威脅她的核心利益。可以忍,但不能忍。所以,罪有應得的譚嗣同必須死,無辜的劉光第也必須死。

今天的人可能會誤以為當時的改革者壹定深得民心。其實每個時代能看清時局的人總是很少的,壹切眾生往往都屬於盲目的大多數。壹個令人惋惜的情節是,六君子被押到菜市口刑場時,周圍的看客踮起腳尖,有人向他們扔白菜幫——這些白菜幫主要是扔向譚嗣同,其次是康,至於劉光第,謝天謝地,沒有人向他扔白菜幫。顯然,在這些扔白菜梆子的草民眼裏,譚和康不是維新變法派,而是應該被碎屍萬段的亂黨;至於劉光弟和楊瑞,就像民間所謂的痛腳連著好腳壹樣,被牽連而死。——京城的官和人還這麽熟,何況劉光第老家的老鄉?

自古忠臣之苦,最能引起人們同情之淚。在傳統戲曲中,人們早已熟悉忠臣遭難的故事。現在,這樣壹個遭遇危難的忠臣,居然是自己的鄉黨,是看著自己長大的鄰居,是家鄉的長輩。他怎麽能為這樣壹個忠臣舉行轟轟烈烈的追悼會而不是痛哭流涕呢?在忠臣的記憶中,這些偏遠地方的百姓,最終收獲的,將是無與倫比的道德優越感。

劉光第和他的家鄉趙華,以及更大範圍內的富順和四川,壹直有著綿綿不絕的親情和鄉愁。他的人品和才華壹直被老鄉們津津樂道。

在清末幾乎無官無貪的時代,劉光弟是壹個難得的異數,這也是他去世的原因之壹,讓家鄉人民悲痛不已。每次村裏人說起他的死,總有壹句義憤填膺的話,叫做:“好生不長,害人千年。”劉光帝的同鄉王倫升任員外郎,他有其他物品,比如三四千塊錢,提出與劉萍平分,劉光帝“不敢收”;劉光第被提拔到張靜,軍部尚書。按照慣例,外地某省公司給北京匯了壹筆錢。劉光第也斷然拒絕。來訪者很驚訝地說:“別人接受妳卻壹個人拒絕,妳不要太自負了?”此外,“每年按照法律規定,軍部同事可以領500多金,根本拿不到錢。”劉光弟壹家住在北京,靠微薄的收入艱難度日。他自己“穿了十年袍子,穿了十年衣服,並不容易”,他的兒女“向人子懇求幫助”。他們的家務依賴於他們的妻子,所以在40歲之前,他們就像老女人壹樣老了。劉光帝被捕時,“提基見家具差餉,妻如丫鬟,大驚曰:‘妳是當官的麽?’"

可以斷言,深受儒家道德教育的劉光第是堅守儒家傳統的。他關心國家,擔憂時局,主張改革;由於在京城知音不多,他經常寫長信批評國事,寄給家鄉的劉父子。甲午戰爭後,他寫了幾千字,希望國家為了生存而改革。但由於自己水平不夠,別人又不願意替他打,這條消息只能送給劉和老家的長輩們消閑。所以可以說,劉光第雖然在京城做官,但他的思想,他的性格,他的品行,他對窮人近乎執拗的愛,卻在家鄉到處傳播。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家鄉人,尤其是家鄉士人的偶像和驕傲。當大樓正在倒塌的國家出人意料地將自己的偶像和驕傲斬首時,家鄉的人們除了悲痛之外,難免會對這個國家產生深深的懷疑,於是會提出忠義之問。

如果說忠義愛國太過玄學,無法被每壹個家鄉的老百姓理解和感動,那麽劉光第對家鄉的熱情,給了他們看得見的溫暖。他在劉光帝的都城時,偶然得知他的老師李少亞又老又瞎,衣食無著。他立即寫信給劉的兒子劉慶堂,希望他從每年給自己的200金裏拿出30金,送給這位孤寡老人。四川在家鄉遭受了兩次地震和洪水。劉光弟和老鄉景寬立即籌錢,寄回老家救災。

在家鄉人眼裏,劉光弟是壹個盡職盡責的清官,是壹個熱心公益事業,經常照顧家人家鄉的老鄉。他是壹個曾經教育鄉野,啟迪他人的書生,也是壹個愛國卻被奸臣如戲般毀掉的忠臣。而劇中那個離他們很遠的忠臣,居然看著他長大,考上進士,坐在木椅上。因此,趙華人民悼念劉光第,實際上,他們不僅是在悼念他們的偶像,而且還表達了他們對政府的強烈不滿。與此同時,他們又對黃忠的覆滅和伏羲雷明的雷霆的殘酷現實感到絕望。

被捕前,劉光第曾義憤填膺地對朋友說:“我死了,義氣盡了。”其實正如他所斷言的,當這群希望通過改革讓國家走出瓶頸的知識分子被處決的時候,後來的知識分子已經不願意再相信這個垂死的王朝,也不再對改革和改革抱有希望。而在民眾中,即使是最底層的民眾也早已明白,為了保護別人的山河而鋌而走險去改革,甚至改變自己的腦袋,都是壹件愚蠢的事情。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袖手旁觀,冷眼旁觀,王朝就此改名。

至於這次對政治犯的巨額公祭,會不會像我們之前擔心的那樣,引來當局的壓力?令人驚訝的是,政府允許這種情況發生,既不阻撓,也不派兵逮捕這些不明真相的人。究其原因,其實在劉光第早前對時局的批評中已經有了答案:“目前朝廷壹切政務都與勾案有關,局已設.部長偷了壹個小時的和平,並遵守他的承諾保持朋友;壹個小大臣,打得巧,得了財,就去辦私事。認真的人認為自己固執但不圓滑;說話直言不諱的人,認為自己浮躁,不冷靜。“如此盛大的公祭,地方官員不可能不知道。但在“現在講和,做出安排”的官方風格下,既然遠在北京的中央政府還沒有就此事做出任何指示,那麽地方官員最好的辦法就是裝作沒看見沒聽見,沒看見沒聽見就相當於沒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