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壹,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壹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臨時代替的字是通假字。如***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通供,其中供是本字。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勾踐滅吳》),帥同率,率是本字等等。
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備條件。所謂音同音近,指的是上古音。相同,指聲母和韻部相同;相近,是指聲母相同、韻部相近,或韻部相同、聲母相近,或聲母相近、韻部也相近。例如: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知通智,令壯者無取老婦(《勾踐滅吳》),取通娶,聲母和韻部都相同;少益耆食(《觸龍說趙太後》),耆通嗜,則韻部相同,聲母不同。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關於通假字的讀音應讀以本字的'今音。通假字雖在當時是音同或音近,但因語言發生變化,二者今音有的已不同,對不同的要讀以本字的今音。如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說通悅,那麽我們在朗讀時應該讀本字悅(音yuè)。(本文選自《語文報·高壹版》)
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註意對通假字的辨識。音同音近原則是我們辨識通假字的壹個重要原則,另外還必須確有其證。就是說,要斷定某字是某字的通假字,不僅在這裏如此,在其他地方也應有同樣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