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華夏文明的文明特征

華夏文明的文明特征

華夏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獨特的道德禮儀。《唐律疏議》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習俗孝悌”是指的《孝經》。《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中又雲:“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即中原地方,是聰明有遠見的人居住之地,是萬物財用聚積之地,是賢聖實行教化之地,是仁義施行之地,是《詩》《書》《禮》《樂》運用之地,是奇異精巧技能試行之地,是遠方國家觀摩向往之地,是四方少數民族效法之地。

《史記·秦本紀》裏面,秦穆公親口說:“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晉人由余答之曰:“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太祖、太宗禮樂刑政之綱,華夏文明之教,將復見於今日矣。”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雲:“夫華夷峻防,壹王大法,胡主中國,幾變於夷,聖經明義,千載或湮焉。”因此,六經、六藝、五常以及其主張的詩書禮樂之道是華夏文明的本質。

諸子百家都繼承了詩書禮樂的王官教育,都推崇君臣父子之禮和夫婦長幼之別,也都信奉聖王政治。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所謂“六經”,指的是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部古籍並非孔子所作。孔子本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的原則,只是對這六部古書作了整理的工作。《國語·楚語上》記載包含了這六部古書。“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誌;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

也;教之《故誌》,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這裏提到了九種古籍:《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誌》、《訓典》。申叔時是楚莊王時的人,楚莊王在位於公元前614年至公元前591年,早於孔子半個世紀。孔子整理的六經早在楚莊王時就已經有了,而且這些書名已屢見於先秦其他文獻。《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六經體系是華夏文明繼承和發展的源頭。“《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詩》《書》具其誌,《禮》《樂》純其養,《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誌,故長於質。《禮》制節,故長於文。《樂》詠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人。能兼得其所長,而不能遍舉其詳也。”經學塑造了華夏政制的價值理想,正如民國學者李澄源在《經學通論》中所說的那樣:“吾國既有經學以後,經學遂為吾國人之大憲章,經學可以規定私人與天下國家之理想。聖君賢相經營天下,以經學為模範,私人生活,以經學為楷式,故評論政治得失,衡量人物優劣,皆以經學為權衡。無論國家與私人之設施,皆須於經學上有其根據。”在華夏文明中,五經是諸子的思想源頭,也是諸史的評判標準,同時還是文藝創作的指導原則。 從歷史的角度看,經學規定了華夏文明的大本大源,在歷年層面塑造了華夏族群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生活,塑造了我們祖先***同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經學的存在,華夏族群才能歷經二千余載,雖然曾經車駕奔馳,戰亂頻仍,曾經南北分裂,夷狄入侵,曾經神州蕩覆,宗廟丘墟,但文明之毫光,未曾壹日隱沒於荒蠻,族群之理想,未曾壹日熄滅於天壤,從而締造文化統壹、生生不息的局面。正是有了經學的存在,華夏歷史雖然歷經王朝更叠,而政治制度的建構,社會改革的推動,始終有壹個根本的價值標準,不管政制如何變化,都不離文明之大系。正是有了經學的存在,社會生活中的冠、婚、喪、祭各種禮儀,不論如何損益,總能維系社會生活的理想價值,衣冠文物,代代因襲損益,但不變的是對有禮義的生活的追求。可以說,要真正深入華夏的歷史,必須深入歷史的深層內核,而歷史的內核便在經學之中。 十三經 註疏 緯書 體系繼承 五常 周易 周易正義 易緯 仁 尚書 尚書正義 書緯 《漢書》、《晉書》、《宋書》 智 詩經 毛詩正義 詩緯 漢賦、唐詩、宋詞 義 周禮 周禮註疏 禮緯儀禮 儀禮註疏 禮緯 《開元禮》、 《唐六典》 禮 禮記 禮記註疏(禮記正義) 禮緯春秋 春秋左傳註疏(春秋正義) 春秋緯 《史記》、《皇極經世》 信 春秋公羊傳註疏 春秋緯 春秋榖梁傳註疏 春秋緯論語 論語註疏 論語讖 打架 孟子 孟子註疏 孝經 孝經註疏 爾雅 爾雅註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