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白檀簡介

白檀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中醫大辭典》·白檀 2.1 白檀的別名 2.2 來源及產地 2.3 性味歸經 2.4 功能主治 2.5 白檀的用法用量 2.6 化學成分 2.7 白檀的藥理作用 3 山礬科白檀的全株·《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檀 3.1 拼音名 3.2 白檀的別名 3.3 來源 3.4 生境分布 3.5 性味 3.6 功能主治 3.7 白檀的用法用量 3.8 摘錄 4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白檀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白檀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白檀 1 拼音

bái tán

2 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中醫大辭典》·白檀

白檀為中藥名,出自《本草經集註》,為《名醫別錄》記載的檀香之壹種[1]。

2.1 白檀的別名

白檀、浴香[1]。

2.2 來源及產地

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的心材[1]。主產印度、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及馬來西亞等國,我國臺灣亦有出產[1]。

2.3 性味歸經

辛,溫[1]。入脾、胃、肺經[1]。

2.4 功能主治

理氣,散寒,和胃,止痛[1]。主治心腹疼痛,噎膈,嘔吐,胸膈痞悶不舒,寒疝氣痛[1]。

2.5 白檀的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後下[1]。

2.6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發油,根部心材含油最多可達10%[1]。油中含α檀香萜醇及β檀香萜醇達90%以上,還含檀香紅(Santalin)、芥子醛(Sinapyl aldehyde)、香草醛等[1]。

2.7 藥理作用

檀香萜醇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曾用作尿道消毒藥,治療白濁等癥[1]。

3 山礬科白檀的全株·《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檀 3.1 拼音名

Bái Tán

3.2 白檀的別名

野蕎面根、大攆藥、地胡椒、烏子樹

3.3 來源

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藥。

3.4 生境分布

東北、華北、華東、臺灣、雲南。

3.5 性味

苦、澀,微寒。

3.6 功能主治

消炎軟堅,調氣。主治乳腺炎,淋巴腺炎,疝氣,腸癰,胃癌,瘡癤。

3.7 白檀的用法用量

3~8錢。

3.8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