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聲律啟蒙中上下對句經常有壹些名人軼事,與中華古史、古籍息息相關。有些典故頗為生澀,望諸公不吝賜教其梗概與出處。
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
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
手[上辟下手]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
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
主簿棲鸞名有覽,治中展驥姓惟龐.
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
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作海棠詩.
漢致太增三尺劍,周臻大定壹戎衣.
出使振威馮奉世,
伯樂馬,浩然驢,
擲地金聲孫綽賦,回文錦字竇濤書.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巖之築;既逢周後,太公舍渭水之漁.
愛見人長,***服宣尼休假蓋;恐彰已吝,誰知阮裕竟焚車.
青衣能報赦,黃耳解傳書. 庭畔有人持短劍,門前無客曳長裙.
讀書甘刺股,煮粥需焚須.
桃林牛已放,虞阪馬長嘶.叔侄去官聞廣受,弟兄讓國有夷齊.
徐稚榻,魯班梯.
戴發惟聞侃母,斷機只有樂羊妻.
卻馬漢文思罷獻,吞蝗唐太冀移災.
韓盧對蘇雁,,陸橘對莊椿.韓無鬼,李三人,北魏對西秦.
花有艷,竹成文,馬燧對羊欣.山中梁宰相,樹下漢將軍.施帳解圍嘉道韞,當壚沽酒嘆文君.
酒量洪深周仆射,詩才俊逸鮑參軍.
詣闕王通,獻太平十二策;出關老子,著道德五千言.
解析:
老大出的題目好難哪,小弟獻醜,不當之處還請高手指正。
1、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
“顏巷陋”說的是孔子門生顏回,孔子認為其雖生活困頓但樂觀豁達,是為賢。語出《論語·雍也》“子曰: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就是指的顏回。
“阮途窮”說的是魏晉時的著名隱士阮籍,他生性好酒,常常獨自駕著牛車,載著壹壇好酒,邊行邊喝,有時前面沒路了,阮籍便痛哭壹場,再轉向其它道路繼續前行。壹日來到山顛,曾感言:“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後來魯迅和 *** 都對這句話愛不釋手,反復引用。典出《晉書·阮籍傳》:“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
2、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
“馮婦虎”指的是打虎的英雄馮婦,他曾發誓不再打虎,但是壹日路過壹地,見到老虎傷人,還是忍不住上前打死了那只虎,人們很感激他,但是有些士人卻認為他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非大丈夫所為。
“葉公龍”自然指的是著名的葉老兒了,此人天天逢人便吹噓自己有多麽喜歡龍,家中的字畫,吃飯的飯碗,甚至睡覺的被子,無不有龍的形狀。但是有壹天他真的見到了龍,卻嚇得魂不附體。
3、手擘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
前句說的是東晉畢卓的故事,他雖身居高位,但是時常喝酒誤事,有壹次甚至不顧身份,潛入壹家酒店盜酒喝,結果大醉於酒甕旁,被傳為笑柄。後來被朝廷解職,但他毫不在意,並說:壹手持蟹螯,壹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了足壹生。
後句說的是東漢著名的帥哥王恭,此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壹次身著鶴氅,也就是羽毛大衣在雪中行走,見到的人都說“真是神仙中人啊。”
4、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
前句說的是東漢初年的大將馬武,西漢末王莽篡權,天下大亂,起義軍林立,馬武最初是綠林軍的麾下將領,後來歸順光武帝劉秀,也就是文中的“世祖”,屢立奇功,位列“雲臺二十八將”之壹。
後句說的是夏朝末年的忠臣關龍逢,暴君夏桀有壹天讓龍逢陪他觀看炮烙之刑,桀看的興高采烈,龍逢看不下去,冒死勸諫,結果觸怒了夏桀,慘遭炮烙。
5、主簿棲鸞名有覽,治中展驥姓惟龐
前句說的是東漢仇覽,此人起初當亭長,後為縣衙主簿,就是主管文書簿籍之類的事的小吏,他認為“做鷹鹯,不如做鳳鸞”,意思是人要往高處走,後來入太學。
後句指三國時劉備麾下謀士龐統,龐統為人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但是初時劉備只委任他做壹個小小的縣令,結果他的政績很差。魯肅認為,這樣的人物不是百裏之才,只有使他的官位在治中別駕間,才能展其驥足。
6、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
前句是指春秋時著名的刺客豫讓,他投入晉國大夫智伯門下,智伯以國士待他。後來智伯在權力鬥爭中被趙襄子所殺,他的門下人都作鳥獸散,唯有豫讓鐵心要為主公報仇,為此不惜毀壞面目,吞下木炭改變自己的聲音,並扮成乞丐終日流落街頭,等待機會。壹日他伏在橋下,欲殺趙襄子,被發覺後,提出臨死前要斬趙襄子壹件衣服,象征性的表示殺死了趙,趙襄子同意了,於是豫讓揮劍斬衣,長嘯而亡。
後句說的是西晉大將羊祜,他奉命駐守襄陽,到任後,對東吳軍民實行懷柔政策。壹次部下從邊境帶回兩個小孩,壹問是東吳守將之子,便立即派人送回。其父十分感激,第二天就率部來降。吳將鄧香侵犯夏口,被活捉,羊祜以禮相待,教育壹番之後,又放回東吳,鄧香感其恩,也前來歸順。羊祜率眾遊獵,每遇到吳國將士射傷的野獸被手下捕獲,總是命人送還。他死後,襄陽百姓在其生前遊玩之地建廟立碑,以示紀念。後來每當人們至此,睹碑生情,莫不流淚,杜預因稱此碑為“墮淚碑”。
7、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作海棠詩
前句說的是西晉張駿的故事,他曾為涼州官員,移植柳樹到涼州,沒想到全死了,僅有酒泉宮西北長出壹些槐樹來,張因而作《槐樹賦》來抒發自己的感想,很有點“有心栽花,無心插柳”的意思。
後句說的是詩聖杜甫,古人對父母名諱頗為重視,杜甫也不例外,因為他的母親名字叫做“海棠”,因此他從來不做海棠詩,表示對母親的敬重。
8、漢致太增三尺劍,周臻大定壹戎衣
前句說的是漢高祖劉邦,他在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後常常自誇道:“我乃三尺龍泉劍奪天下。”
後句說的是周武王姬發,他舉兵伐紂,建立周朝,後來史書贊揚他:“壹戎衣,天下大定。”意思是他穿著戰袍(也就是起兵),平定了天下。
9、出使振威馮奉世
指的是漢代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當時正值西域羌人造反,攻陷城池,燒殺搶掠,馮逢世領兵征討,大獲全勝,斬下八千余個胡人頭顱,繳獲馬、牛、羊數以萬計。
10、 伯樂馬,浩然驢
前句說的是戰國時秦國人孫陽,他以善於相馬著稱於世,號稱“伯樂”。
後句說的是唐代詩人孟浩然,他有壹個奇怪的嗜好,喜歡騎著驢子在風雪天行路,往往由此就詩興大發。
11、擲地金聲孫綽賦,回文錦字竇濤書
未有解,請高手指點。
12、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巖之築;既逢周後,太公舍渭水之漁.
上句指的是殷高宗武丁的典故,他壹夜夢得聖人,名字叫做“說”。醒來後就用夢中那個聖人的特征去查驗群臣,結果都不是。他於是讓人去宮外尋找,最後終於在傅險找到了這個“說”。他那個時候是壹個胥靡,正在傅險修築城池。胥靡就是勞役之刑人的意思。
後句說的是周朝姜尚姜子牙的典故,他學識淵博,有王佐之才,但是卻每天在渭水垂釣,而且不用魚餌,鉤子離水面尚有壹定距離,名曰“願者上鉤”。他其實是在等待有緣之人。終於有壹天遇到了周武王姬發,姜認定他日此人必定君臨天下,於是出山輔佐。
13、愛見人長,***服宣尼休假蓋;恐彰已吝,誰知阮裕竟焚車
前句指的是孔子的典故,語出《孔子家語·致思》。有壹天孔子要出門,天下大雨,但是他沒有傘,他的門人說:商有啊,妳可以問他借。孔子曰:“商之為人也,甚短於財,...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就是說,何人交往,要多看對方長處,少提及短處,才能相交的長久。
後句語出《晉書·列傳第十九》。阮裕有壹輛好車,別人但凡借用的無有不給,壹次壹個人母親去世了,想借他的車來運母親的遺體卻又不敢開口,後來阮裕知道了,感嘆說:“我有車別人卻不敢借用,那還要車來幹什麽?”於是命人焚毀了。
14、青衣能報赦,黃耳解傳書.
前句語出《晉書·載記第十三》。前秦國君符堅正打算大赦天下,在集市上突然出現了壹只大青蠅,盤旋著嗡嗡直叫,趕也趕不走。後來忽然有很多人奔走相告說皇帝要大赦天下了,別人問他們是怎麽知道的。他們都說,是壹個瘦小的青衣人在集市上大喊“官欲大赦”的,後來那個青衣人不見了……估計是大青蠅所化。
後句語出《晉書·列傳第二十四》,陸機養了壹條黃狗,名叫黃耳,聰明伶俐,深得主人歡心。當時兵荒馬亂,消息不暢,陸機很久都沒和家人書信聯系了。壹次他開玩笑的對黃耳說:“妳能給我送信嗎?”沒想到黃耳連連搖尾巴,似乎表示沒問題。陸機很奇怪,抱著試試看的目的寫了壹封信,系在黃耳頸上。沒想到黃耳真的跨越千山萬水把信送了回去,又捎來了家人的回信。如此好幾次,從沒有失誤過。
15、庭畔有人持短劍,門前無客曳長裙
前句好像是荊軻刺秦的典故。不敢確定,請高手指正。
後句語出《漢書·列傳第二十壹》:大夫鄒陽諫吳王書曰:“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曳裾指的是客寓豪門。
16、桃林牛已放,虞阪馬長嘶.叔侄去官聞廣受,弟兄讓國有夷齊.
第壹句典出《書·武成》。武王姬發滅掉商朝後,就“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也就是表示以德服人,給那些還未歸降的人看。
第二句指的是伯樂的故事,伯樂壹日路過虞板,見到壹匹老邁的千裏馬,因主人不識貨居然把它當作拉車的馬來用,眼看這匹馬步履艱難,伯樂不由上前抱住馬脖子,失聲痛哭,那匹馬也仰天長嘶,似乎是找到了知音。
第三句典出《漢書·傳第四十壹》。漢代舒廣作太子太傅,他的侄兒舒受作太子少傅,廣對侄子說:我聽說人要是懂得滿足就不會受辱,如果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困頓,“功成身退”是天道,如今咱倆身居高位,功成名就,如果還賴著不走,恐怕有禍,不如早點急流勇退。侄子深表贊同,於是雙雙辭官而去。
第四句語出《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是殷商時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王要立叔齊為君,他死後,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同意,說這是父親的意思,並且逃走了。叔齊不願為君,也逃走了。後來二人雙雙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17、徐稚榻,魯班梯
前句語出《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六》。徐稚是豫章南昌人,當時陳蕃是那裏的太守。陳蕃性格很是嚴厲固執,從來不接待賓客,只有徐稚來的時候,才會設下壹榻,徐稚走後立刻命人撤掉。“下榻”就是由此而來。
後句出自《墨子·公輸〉。公輸班,也就是魯班曾經制造過攻城梯,為了展示效果,拿來攻擊宋國。沒想到墨子卻來守城,二人鬥法,魯班使出百般手段,最後無計可施,可是墨子守城還是綽綽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