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課文,學習關於宇宙的基本知識。
2.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抓住了宇宙運動無窮無盡的特點,用各種手段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進行解釋。
3.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文章的描述順序。
為了介紹陌生的太空世界,作者從人們肉眼能看到的恒星入手,談到了行星和星雲。在介紹恒星系的時候,我們先從熟悉的銀河系說起。當談到銀河系之外的星系時,我們可以從已經發現的億萬個恒星系統中推斷出還有其他的恒星系統。這樣從近到遠,從已知到未知,便於人們有序清晰地了解宇宙中有什麽,更好地掌握文章中介紹的知識。
2.多種解釋方法的綜合運用。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所要說明的事物的特點,本文采用了列舉數字、比較、類比、分類、舉例的方法。這是學生第壹次接觸這些概念,所以是學習的重點。
安排壹個課時。
教學過程
首先,引導設計
同學們,看到深邃、湛藍的夜空,星星點點,會讓人無限遐想。大詩人郭沫若在詩中寫道:“我想,空靈的空氣中,壹定有美麗的市場。”市場上展示的壹些物品肯定是世界罕見的。妳看,淺淺的天河肯定不是很寬闊。河對面的牛郎和織女將能騎上壹頭牛...“多美的地方啊!2005年6月165438+10月12日,中國航天員費、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進入太空,繞地球飛行五天。我們對天空和宇宙有了更好的了解。現在讓我們跟隨鄭先生去看看宇宙中有什麽。
二,教學過程
1.默讀全文,思考:宇宙中有什麽?宇宙的特征是什麽?畫出關鍵詞。
2.朗讀課文,思考:文章的主旨是什麽?請寫個提綱。
這兩個步驟旨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章,梳理脈絡,理解文章把握了宇宙的物質、運動、無窮的特征,按照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的順序介紹了恒星、行星、星雲、銀河系及銀河系外的恒星系統。
3.閱讀下面帶下劃線的句子,思考作者如何讓不熟悉的宇宙變得容易理解。(以小組討論的形式)
(1)很多紅星都很大,有的能裝8億個太陽。
(2)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氣的幾萬分之壹,比我們的氣泵造成的“真空”要稀薄得多。
(3)每年初冬的晚上八九點鐘,天空中央都有壹個紡錘形的小光點,就是這個恒星系。
(4)這些星雲有些有幾萬億公裏厚,它們本身並不發光。如果附近有恒星,它們會反射光線,這就是所謂的明亮星雲。否則,它就是黑暗的,稱為暗星雲。
(5)千千有成千上萬個類似銀河系的恒星系統,其中大部分擁有超過1000萬顆恒星。
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講解和指導相結合,引導學生掌握本文涉及的講解方法。)
4.請為本文或本單元課文中的每壹種講解方法找壹句話,先自己分析,再和同桌交流,有疑問再在課堂上交流。
(加強學生對講解方法的掌握,鞏固遷移能力。)
5.讓學生從下面的段落中找出他們認為準確的單詞,並分析其表達功能。
它們非常熱,表面溫度至少有3000攝氏度。即使是最堅硬的金屬壹接觸到表面也會熔化,甚至變成氣體。然而,當妳在靜謐的夜空中看到閃著寒光的小星星時,妳甚至可能會把它們當成螢火蟲。
(說明準確的書面語的特點要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到。這個問題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第三,總結
這篇科學短文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多種多樣的解釋方法和恰當的解釋順序介紹了宇宙中有什麽及其特征,使我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陌生和美麗,激發了我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數據寶藏
1.名師教學案例
滬上特級教師宇易在講授《宇宙有什麽》時,文中有壹句話:“宇宙中有千萬顆恒星。”這時,壹個學生問了這個問題,“老師,多少是絕對相等的?”這時,大家都笑了。壹個學生說:“絕對不等於壹億?”在大家的笑聲中,提問的同學沮喪地坐了下來。於老師覺得自己的積極性被打擊了,於是問:“既然絕對等於壹億,為什麽不說宇宙有幾千億顆恒星,而說宇宙有幾千萬顆恒星呢?”這個問題讓學生們啞口無言。過了壹會兒,壹個學生站起來說:“用‘壹億’代替‘壹億’有兩個好處。第壹,用“壹億”聽起來很大聲,但是壹億聽不清楚;第二,好像是壹億多。”這時,學生們又笑了。其實這位同學的回答是對的。於老師當即肯定並稱贊道:“妳居然在漢語修辭中發現了壹個規律。詞的重疊可以產生兩種效果,壹是聽得清楚,二是強調壹個大數。”這時,所有的學生都用欽佩的目光看著這個學生,老師卻說:“妳可以考慮壹下。我們今天學習了這個新知識。誰給我們的?”這時,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第壹個提問的同學身上。這個學生很開心,對他以後敢於提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關於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是指物質世界的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狹義上是指某個時代觀測到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通常被稱為哈勃體積,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上的“主星系”。
詞源考察:宇宙壹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籍中是莊子?同質物體理論。“於”的意思包括各個方向,比如東西南北的所有地方。“周”包括過去、現在、白天和黑夜,即所有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壹個人說:“宇宙無處不在,宇宙無處不在。”“於”是指空間,“周”是指時間,“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壹。後來“宇宙”壹詞被用來指代整個客觀現實世界。相當於宇宙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但這些概念只是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中的“周和”是指時間,“和”是指空間,是最接近“宇宙”的概念。
在古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非常幼稚的狀態,通常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結構做出幼稚的推測。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們提出了“早期遮天論”,認為天像壹個鍋,倒放在平地上;後來發展成“後期遮天”說,認為地球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巴比倫人認為天空和地球是拱形的,地球周圍是海洋,山在中心。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壹個大盒子,天空是蓋子,地球是底部,尼羅河是地球的中心。古印度人想象圓盤狀的地球敗給了幾頭大象,而大象站在巨大的烏龜背上。
是古希臘人首先意識到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角度出發,認為最美的立體圖形是球形的,主張天體和我們居住的地球都是球形的。這個觀念後來被很多古希臘學者繼承。但直到1519 ~ 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壹次環球航行,地球是球形的這壹概念才最終得到確認。
公元2世紀,托勒密提出了完整的“地心說”。這種理論認為,地球在宇宙中心是靜止不動的,月球、太陽、行星和最外層的恒星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圍繞地球旋轉。為了解釋行星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這壹輪繞其中心旋轉,而這壹輪的中心繞地球旋轉。地心說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
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的中心,而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行的普通行星。
1609年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行星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旋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伽利略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
1687年,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給了日心說堅實的力學基礎。之後,人們逐漸建立了太陽系的科學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形象中,星星只是最外層“星空”上的光點。1584年,布魯諾大膽地取消了這層恒星天空,認為恒星是遙遠的太陽。
18世紀上半葉,由於哈雷對恒星的自我發展和布拉德利對恒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18世紀中期,萊特、康德、蘭伯特推測覆蓋全天的恒星和星系構成了壹個龐大的天體系統。赫歇爾首先用抽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統計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恒星數量和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他首次獲得了壹張輪廓不均勻、以太陽為中心的銀河系平而平的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
在接下來的壹個半世紀裏,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的中心,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還有很多人測量了銀河系的直徑和厚度,銀河系的科學概念最終確立。
18世紀中期,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有無數個像我們這樣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當時看起來像雲的“星雲”很可能就是這樣壹個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170年的曲折探索過程。直到1924年,哈勃測量了仙女座大星雲的距離,證實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半個世紀以來,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人們不僅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級別的天體系統,還將我們的視野拓展到了遠至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3.航天工業的重大事件
載人航天事業始於五六十年代。1961 4月12日,27歲的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乘坐第壹艘載人飛船“東方1”在距地面181000米的軌道上,繞地球壹周,108分鐘後安全返回地面,開啟了人類載人航天的歷史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坐阿波羅飛船,首次實現了登月夢想。
2003年6月5438+10月5日9時,中國自主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中執行任務的38歲宇航員是楊利偉。他是我國培養的第壹代航天員。他在太空中繞地球飛行了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裏的安全飛行,於16日6時23分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主著陸場。
4.中國衛星發射發展回顧。
自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壹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以來,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衛星研制水平和制造技術不斷提高,成功研制了多種衛星,形成了不同的應用衛星系列,使中國衛星在太空大放異彩。
中國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了50多顆衛星,包括9顆科技實驗衛星、17返回式遙感衛星、9顆通信廣播衛星、2顆氣象衛星、2顆資源遙感衛星、2顆導航定位衛星、2顆大氣密度測量氣球衛星和10顆國外衛星。這些衛星的成功發射不僅體現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水平,也使中國進入了世界航天強國的行列,對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提高國際地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