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平湖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平湖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求雨 舊時天旱無雨,各地都有求雨之舉。古時嘉興壹帶求雨,以“龍”為對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對傳說中的龍的祟拜。其儀式有請龍、曬龍(如祈求無效就把龍王塑像擡出來曝曬)、還龍(如下雨則舉行龍會送其還廟)等。嘉興城郊多在三塔的順濟龍王廟舉行求雨活動,後來偶像轉換,有些地方也向“劉猛將”、“關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壹帶擡劉猛將出巡,沿海灘至乍浦陳山龍揪泉邊,以魚蝦投泉祭神;烏鎮壹帶擡關羽部將周倉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於烈日中;嘉善大雲、惠民等則曬龍王神牌;海寧斜橋等地則由僧尼捧觀音木像,敲木魚磬鈸沿街求雨。舊時民眾求雨反映了對自然的依賴和無奈,官府及迷信職業者則用以愚弄群眾,擴大迷信,甚至藉機斂財,成為惡俗。 掃晴 舊時逢積雨,農家婦女剪紙為女形手持掃帚,懸於屋檐下求晴,稱為掃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為傳說中的土地之神,祭社為對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傳,為中華民族的古老習俗,至春秋時,各地都於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戌日舉行祭祀,載於《詩經》、《禮記》等古籍。據西漢《淮南子》等書記載,每逢社日,四鄰結社祭祀社神,占蔔來歲豐歉,伴以歌舞,並壹起聚餐。此俗近現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鹽壹帶仍保留遺俗,稱做社,亦名結社。清《平湖縣誌》載,“春分社,田家醵錢為會,牲醪祭神,以祈豐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錢為會……以祈豐年”。其大致格局較古時相似,所祀神靈則由社神變成龐雜神靈體系。現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農歷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舉行,稱“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稱“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歷法,其儀式特點是以古老的宗教職業者“太保先生”為贊禮人。結社壹般以自然村為單位,七、八戶至二、三十戶結合,各戶輪值為社主,亦 稱當社,負責置祭品、酒禮、 ?l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雜孔子、玉帝、觀音、關公、財神等,唯無佛像)、香箔等,社日擡著奏樂至附近社廟祭拜,次日分享酒肉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為聚會所進行活動,以太保先生為贊神人。致祭中,太保領路,領眾行禮,唱“請符官”請神,中間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鑼鼓書”娛眾,稱“說因果”,“封神榜”、“說唐”、“說嶽”及才子佳人書目皆有,已非遠古內容。復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紙錠、神媽,太保致詞,結束儀式。做社風俗中,太保處於突出地位,太保當系古太蔔的傳訛。我國自殷商時即有太蔔,歷代專管蔔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師的變形,即所謂溝通鬼神者。做社與蔔巫結合,其時必在上古,遺傳至今。至現代平湖仍有以太保為職業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壹軍”首領太保阿書,全國屬罕見。平湖現代多已只做春社,四鄉出產生姜,秋天姜熟時亦做社,稱“青姜社”,不供“神媽”。解放以後,廟宇多廢毀,做社儀式改在社主家舉行。1962年前後,此俗終於消失。 養豬羊祭祀 舊時嘉善等地於除夕夜,在豬舍置方凳擺香燭致祭,名“齋豬欄”;桐鄉百桃等地初養羊或養羊中遇羊病弱時,備蛋魚肉等請棚頭神,均表現了小農祈禱養畜平安的願望。 息夏 舊時農歷六月初六,農事稍閑,農民於是日休息,食餛飩、南瓜等,出嫁姑娘於是日回娘家探望。現時耕作制度改變,農村多於“雙搶”結束後才休息。是日舊俗“浴貓狗”,現時有的地方仍說是日為“貓狗玀玀生日”。 社會風俗習慣是傳統的載體,是歷史文化的積累和沈澱,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嘉興的風俗習慣,有些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約定俗成的,有些在承傳過程中變形失真,因此有精華亦有糟粕。通過考察,可以從中看出歷史文化積累和變遷的痕跡。 嘉興市境農業發達,民間習俗圍繞稻作、水利者較多,蠶桑生產習俗尤具特色,手工業方面也留下壹些遺俗。 春牛會 亦稱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傳久遠普遍,打春已成為立春的代名詞。嘉興舊時舉行此儀式甚為隆重,延續至清末。據清代《古禾雜識》等書記載:官府先於冬季用桑木紮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幹地支,用不同顏色彩繪牛身。至立春前壹日,知縣率士紳乘轎列隊、鳴炮奏樂至東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遊行返署。在東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農民攜農具到場,覓少年兒童作搖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壯年擡之,百余人列隊疾駛過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拋牛,以擲中者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員持彩杖將牛打碎,名曰“鞭春”,鄉民競拾土塊用以圍桑樹根,說是可使桑葉茂盛。嘉善的春牛會與嘉興不同,立春日由官府舉行儀式,鳴炮奏樂至校場,迎事先準備好的壹頭健壯活牛回府,並在場中向牛祭拜。這壹風俗反映了封建社會對農業的重視,以牛作為農業的象征,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豐收”之意。 甩火把 又稱“燒田蠶”、“放宵火”、“照田蠶”、“田柴之會”,壹般均在農歷元宵節(正月十五)黃昏時舉行。農民用稻草紮成小把,由青少年高舉,點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搖下;也有在田中燒茅草、英白草、荸薺葉的;有的持著火把在田中邊跑邊喊:“我家田裏三石六,妳家田裏三蚌殼,我家田裏白米堆,妳家田裏礱糠堆”俚歌,反映了小農經濟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會刀耕火種的遺風,流傳至後代含有祈求豐收兼有娛樂之意,同時認為燃火把火堆可殺滅越冬害蟲。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禎《嘉興縣誌》載:元宵前後“鄉人束芻木杪,揚以緋帛,高樹田間,至夜鳴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燒田蠶”。解放以來,此俗仍未廢,公社化時期,有些生產隊的青少年也燒火把,娛樂之意已為主。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才漸廢,然海鹽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雜草堆子夜間燒之,已不限於元宵夜。祀田蠶與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