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唐蒙,曾說服夜郎國歸漢。
唐頌,以仁政攻克了民心,政績不凡。
唐休璟,唐代宰相,曾大敗吐蕃官兵。
唐儉,唐代著名將領。唐慎微,宋代醫學家。
唐順之,明代抗倭名將,且工散文。
唐才常,清末維新派中堅人物。
現代的還有唐季禮、唐國強。
唐 勒: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省北部壹帶)辭賦家。仕頃襄王為大夫,後於屈原,大約和宋玉、景差同時期人。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唐 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陜西韓城南)相術家,以善相術著名。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世俗稱之。
唐 寅:江蘇吳縣人,字伯虎,明代畫家、文學家。擅畫山水,並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唐順之:江蘇武進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僉都禦史、代鳳陽巡撫。“唐宋派”人物之壹。
唐 甄:達州(今四川省達縣)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書》九十七篇,後更名為《潛書》。宗陽明良知之學,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富民”。
唐 英:清陶瓷藝術家。字俊公,關東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初授內務府外郎兼佐領,歷任淮關、九江關、粵海關監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清《熙朝雅頌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詩;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他的許多精美字畫;清人曾集其詩文為《陶人心語》。
唐 蘭:現代文學家、音韻學家、歷史學家、業余曲家、古文字學家。字立庵,號立廠,浙江秀水(嘉興)人。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曾教周學熙家館。1931年後在北平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和中國大學任教。1932年受聘為北平故宮博物館金石鑒定專門委員。雅好昆曲,工大官生,喜清唱《驚變》、《慘睹》等劇目。1935年至1937年間是俞平伯所組清華大學谷音社成員,參加曲集。亦參加北平城內各曲社活動。1939年在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40年任教授。參加昆明三高等學校昆曲研究會等業余昆曲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是曲家許麗香所組藕香曲社成員。1949年出版專著《中國文字學》。五十年代後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副院長、研究員。其間亦參加北京昆曲研習社曲事活動。
唐寓之:南朝宋時三吳地區農民起義軍首領,在攻占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後稱帝建吳國。改元興平,立太子,置百官。隨即遣高道度攻東陽郡。東陽太守、齊高帝族弟蕭崇之、長山(今浙江金華)令劉國重拒戰被殺,壹時朝野震動。時值會稽太守王敬則進京述職,禹之乘虛襲擊,命孫泓取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軍至浦陽江,郡丞張思祖使浹口戌主楊休武抵禦,孫部失利;而齊武帝又出禁軍數千,前往鎮壓,戰於錢江南岸。禹之所部無充分應戰之準備,又無抗禦騎兵之經驗,潰敗而死。
唐慎微:字審元(1086-1094),蜀州晉原(今四川省崇慶)人,北宋代醫藥學家。他世世代代以醫為業,自己又精通經方,在當地很有名氣。盡管如此,他仍然好學不倦,又拜李端伯為師,並因此從晉原遷到成都華陽。據當地壹位很有名氣的大臣宇文虛中回憶,他小的時候曾見過唐慎微。唐慎微貌不驚人,甚至可以說是醜陋。從外表來看,他舉止樸拙,且不善言詞,但內心卻極為明敏,有著壹顆善良的心。如果有人求他出診,他決不會考慮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著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唐賽兒:山東省蒲臺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女首領。為山東蒲臺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丈夫死後,削發為尼,自稱佛母,傳教於山東壹些州縣。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壹,加之連年水旱,農民無以為生。唐賽兒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起事,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殺死青州衛指揮高鳳、都指揮僉事劉忠。但因遭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明廷搜捕唐賽兒,而唐賽兒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終。
唐才常:湖南省瀏陽人,清末維新派人物之壹。早年參與時務學堂的創辦,編輯《湘學報》,後被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其殺害。
唐廷樞:清末廣東省中山人,曾任職英商怡和洋行總買辦、輪船招商局總辦,後開辦開平煤礦和修建鐵路,為洋務運動中主幹分子。
唐正才:又名正財。湖南祁陽人。早年以販運木材、糧米為業。鹹豐二年(1852年)秋,聯合船戶在益陽參加太平軍,被任命為典水匠,職同將軍,統轄水營。後串聯大批船戶水手加入太平軍,隨洪秀全從洞庭湖進入湖北。12月22日太平軍攻占漢陽城,擬在長江上架設浮橋,以利水陸兩軍合力攻取武昌,由唐負責設計浮橋方案並主持架設工程。24日晚,架橋開始,大批船只進駛江中,以鐵索緊鎖群船,銜頭接尾,橫跨大江,進抵對岸;又將鸚鵡洲上的木材、漢陽城內的木板搬運上船鋪為橋面。次日黎明,從漢陽鸚鵡洲到武昌白沙洲,從漢陽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兩座浮橋架成。29日,太平軍攻占漢口後,又在漢陽、漢口之間的漢江上架起壹座浮橋,第壹次把三鎮連接起來。次年1月12日,太平軍通過長江浮橋,壹舉攻克武昌城。25日,長江浮橋纜繩被大風吹斷,27日,仍由其主持重建武昌漢陽門至漢陽晴川閣浮橋,上以巨纜橫縛大木,下系三四千斤重鐵錨沈於江中,以穩固橋身,人馬往來,如履坦途。因功升為指揮。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歷任恩賞丞相、殿左五指揮、提水營事務,並封為航王。1863年戰死於蘇州。
唐紹儀:廣東省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時任天津關道、外務部侍郎等職,袁世凱任職臨時大總統時,他任國務總理,後任護法軍政府代表、國民黨政府國府委員等職。
唐繼堯:雲南省會澤人,為滇軍軍閥,曾任職貴州、雲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陜西渭華起義的領導人,曾任職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
唐生智:湖南省東安縣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曾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委會中央常委、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建國後任職湖南省副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唐生明:號季澧,湖南省東安縣人。系曾與蔣介石爭奪過中國統治權的唐生智先生的弟弟,在舊社會被人稱為“福將”。但更多的人卻在背地裏叫他為“花花公子”,並公開說他是壹位“哪裏有福享就那裏去的人”,這是指在抗日戰爭中,他跑到南京去投汪逆精衛,他去投靠汪逆,不是為了追求淪陷區的生活享受,而是奉命去搞“曲線救國”的。直到解放後,但誰也不會料到,他能壹心壹意跟著***產黨,在新社會歡度晚年,保持了崇高的晚節。
唐廷樞:清朝買辦。1880年,主持修築我國第壹條鐵路唐胥線(唐山至胥各莊)。並在英國支持下開辦開平煤礦,為李鴻章辦洋務的得力助手。
唐 珍,女,教授,法語地區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2002年12月擔任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國文學批評方法和法國當代小說。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祖籍廣東五華。近代中國哲學家,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歷任四川、華西、中央諸大學教授。民國三十八年避難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創辦新亞書院。民國六十七年,因肺癌病逝香港。其畢生以重振中國哲學為職誌,且精通中西哲學思想,建構成壹套上承程朱,貫通天人的唯心哲學體系。著有中國哲學原論、人文精神之重建、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人生之體驗等書。
唐圭璋,(1901—1990),江蘇省南京市人。專治詞學。192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曾任國立編譯館編纂,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南京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顧問,中華詩詞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韻文學會會長等職。主要著作有:《全宋詞》(為其集大成者)、《全金元詞》、《詞話叢編》、《宋詞鑒賞辭典》、《宋詞紀事》、《詞學論叢》等20多種書。
唐文治(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別號茹經,江蘇太倉人。近代著名教育家。
唐生智(1889-1970) 字孟蕭,湖南東安人。1914年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壹期步 兵科, 在湖南軍中歷任軍職,1926年率部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7月隨汪精衛叛變革命。同 年冬在寧漢戰爭中戰敗,通電下野。1929年4月,就任蔣介石任命的討逆軍第五路總指揮, 反對桂系。10月率部參加蔣馮戰爭,12月又聯合石友三發動反蔣戰爭(蔣唐戰爭戍失敗,193 0年1月再度下野。九壹八事變後,任南京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兼軍事參議院議長、訓練總監 等。1937年11月,任南京衛戌司令長官,在日軍進攻下奉命撤退,損失慘重。後仍任軍委會 委員,閑居重慶、東安等地。1949年8月,領銜發表湖南各界人士響應湖南和平解放的通電 。建國後歷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70年4月6日病逝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