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是的。
龍擡頭,是二十八宿之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於二月二從東方升起,角宿據稱是龍角,先出現在東方,所以是龍擡頭。這是東方之事,與上海有關。
答案是:太相關了。龍擡頭是龍的節日,也稱青龍節。以青龍名地的不少,但是上海獨多。上海歷史上最繁榮的港口叫青龍港,有青龍江,唐代設立青龍鎮,至今有青龍寺,青龍村。
在我們把上海比作長江的龍頭的時候,古人就以青龍自況了。
在更古老的時候,上海已經是龍的故鄉。
上海地區的考古發現證明,上海有六千年的歷史。六千年前,上海地區有了成熟的打井技術,六千年前的上海人,充滿智慧。上海壹個小小的地方,以地名命名的古文化就有兩個:崧澤文化和馬橋文化,這是十分突出的文明積澱,壹般地區沒有這樣的深厚傳統。
圖片說明:據崧澤文化頭骨復原像的6000年前的上海人
壹般認為,龍文化主要起源於北方,中原和西部,所謂的濮陽之龍,紅山文化之龍,都比東南要早。而鳳文化則是起源於東南方。浙江河姆渡文化的雙鳳朝陽牙雕配飾,距今7000多年了,可以視為鳳文化之祖。但是,我們見到的南方的龍文化還是相對較晚。
在上海地區古文化,有自我獨特屬性的崧澤文化,受到浙江地區的輻射,也有豐富的鳥文化,但是,龍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已經有鮮明的表現。
圖片說明:良渚文化玉鳥,1987年出土青浦福泉山
我們看到的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龍文化形象很精美。如1984年青浦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蟠螭紋鏤空足帶蓋陶鼎,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圖片說明:1984年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蟠螭紋鏤空足帶蓋陶鼎
這件帶蓋的陶鼎,鏤空的足間有龍,而蓋上,腰身上的龍紋則更加精彩:
後來的青銅器上的龍紋,可以視為這種陶鼎龍紋的摹本。因此,這件器物是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的。龍雖然起源於北方與中原等地,但是標準的龍圖案卻是上海及其周邊地區建立的。這是過去為人們所忽視的壹個問題。其中的雙龍文,比如交龍紋,蟠龍紋,壹頭二身,二身壹頭,S紋,都是後來常用的,並延續到今天的典型的龍紋。
當我們看到上海的龍紋陶鼎的時候,會感覺這裏也是龍文化的故鄉。其發生的情景是怎樣的呢?我們閱讀古籍中知道,在距今4000多年前,浙江地區曾經發生了壹件大事。《史記·孔子世家》是這樣記載的:“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南方的大神被殺死了,學者壹般認為,這是夏文化對於東南土著的防風氏王國的壹次征服。也是龍文化與鳳文化的壹次交流。代表龍文化的夏族進入到東南文化地區,開始了龍在東南文化的新的裏程。
這壹事變,顯然是上海地區龍文化發生的重要背景,上海地區於是開始了由鳳的文化世界向龍鳳交流的文化形態轉變。龍與鳳在上海及東南地區開始走向融合。我們看到的上海4000年前的陶器圖案,龍鳳融為壹體者開始出現。
圖片說明:1986年青浦福泉山禽鳥蟠螭紋陶豆
具體的圖像細部我們可以看出,這是鳥龍同時存在的圖案。它標誌著曾經有過的文化沖突走向了和諧。我過去曾經寫過壹篇論文,發表在《學術月刊》上,講到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龍鳳之間的沖突,講到夏商文化是有沖突的,夏的龍文化與商的鳳文化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磨合。在周代這種沖突才整體上消失,但是,在個別地區,如荊楚之地,這種沖突還有,最典型的是馬山楚墓出土的絲綢上的花紋圖案,龍鳳在激烈爭鬥。到戰國秦漢,這種融合才全面完成。
圖片說明:豆的腰身是鳥
圖片說明:豆的底座是蟠龍
除了這樣的鳥與龍同居壹器,更為突出者是出現了鳥首龍身的圖案。
圖片說明:1983福泉山鳥頭蛇身雙鼻陶罐
放大的鳥首龍身的圖案:
這樣的圖案,說明了這種龍鳳的融合在上海地區已經完成了。
學術界有壹種說法,即中原的夏商文化是東南地區的良渚文化北上西進的結果。如果結合夏商青銅器圖案與上海與東南地區的良渚文化的圖案的關系看,浙江地區玉器圖案與中原青銅器的關系看,這種說法是完全成立的。還有,良渚文化的去向,這樣壹個在東南地區跨越長江兩岸,存續千年,綿延千裏的古國,不是消失了,而是在中華文明中持續生存發展著。從這個角度看,上海地區的龍文化,龍鳳交融的文化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龍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發生,但是是在上海和東南地區走向了成熟的,進壹步擴展為全民族的圖騰和標識。
在此後近千年的距今3000多年左右的馬橋文化,既體現出中原文化特質,與中原王朝保持壹致,又可以看出原先的本土文化的延續
圖片說明:馬橋文化的龍文豆與鴨形器紋飾
這種與中原壹脈相承的龍紋,我們既可以看作是與中原文化的壹致性追隨,也可以視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本土文化主力遷移後,留守者還在做艱難的堅持。對於馬橋文化的水準低於良渚文化的現象,人們解釋為自然環境的惡劣所致,同時我們也要註意到文化中心的轉移對於當地文化的影響。但是我們看到,馬橋文化時期(相當中原夏商時期)的上海,已經堅定了這個地區的龍文化的本土性了。到了春秋時期,這種龍文化的堅持承襲便無處不在了。
圖片說明:春秋時期青浦原始瓷器,龍文,S紋的體現。
到了戰國後期,上海地區為楚國春申君的封地。其時在公元前300年前,到秦統壹前,楚人統治上海百年,文化特質被塑造,並有了上海的文化身份:申地,申文化。
《說文解字》說,申,神也。申是神的古字,實際上就是壹個兩頭蛇的形象。
這裏,申即是神。我們再結合青銅器的龍文看,二者有著親密關系。龍是神,當然其造型要與申字保持壹致。
春申文化是龍文化的繼承者。我們看到的春申君時代的上海文化的龍圖案,就會看到這種自覺的文化追求。
圖片說明:1983福泉山戰國墓雙龍璧,春申時代,申文化的典型象征。
我們可以將這個雙龍璧視為上海文化形象的代表。精美優雅,龍翔海上。
當我們看到這些實物圖案後,就會明白,為什麽春秋戰國的時候,會把東方作為龍的國度,這實際上是成熟的龍文化的大本營。也許壹個比喻最能夠說明問題:現代中國革命是在上海成立組織,南昌起義,井岡山鬥爭,但是,在延安的時間長,影響更多,是從延安取得政權的,所以延安很引人矚目,很重要。
龍文化在北方,中原等地發生,由夏族帶到東南地區經營成熟,然後返回中原,至蔚為大觀。人們的記憶中龍便是東方神物。事實上,要不是考古發掘,我們也無法得出紅山文化,濮陽龍文化的印象,那些龍是中國龍的前身,但後來不是主流的龍形象,主流的標準的龍形象是在東部誕生而在中原發揚光大的,所以上海和東南地區也是中國龍的重要故鄉,就像中國革命聖地有好幾個壹樣,中國龍也有多個聖地。
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幾個標誌性的事件把東部確認為龍的故鄉:
壹,經典文獻明確記載著龍文化的東部方位,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說:
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
這是行軍的陣勢,青龍在東方。青龍,或謂蒼龍,被指為東方之神,也謂天上星宿主宰的地下空間。這就是四靈,又與二十八星宿結合。我們在春秋時期的隨國墓葬裏,已經見到這樣的圖案。這種東部為龍的觀念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全形成並達成***識。這也是在上海地區的春申君及其他更早的前輩那樣以龍自況的原因。
由於東部被國家文獻視為青龍之鄉,所以上海地區出現青龍鎮就是很正常的了。唐宋時期,繁榮的青龍鎮青龍港口,就是對於這樣的文化的承接。今天的青龍村,青龍塔,青龍寺,體現出上海人們古老的對於民族的經典文獻的主動承接的珍貴遺產,應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東海龍王的獨特地位進壹步體現。傳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獨以東海龍王為大。今天,人們對於敖廣很清楚,對於其他幾位龍王的名字都很難記得。大約在西晉末年,有壹部道教經典《太上洞淵神咒經》開始流傳,其中提到五方龍王,即東方青帝青龍王,南方赤帝赤龍王,西方白帝白龍王,北方黑帝黑龍王,中央黃帝黃龍王。這是原來的五帝體系與龍王信仰結合的產物。接著該經典又說道四海龍王:東方東海龍王,南方南海龍王,西方西海龍王,北方北海龍王。並指出可以將四海龍王的神像置放於住宅的四方,可以保障住宅平安。唐代開始祭祀五龍王,宋代宋徽宗封青龍神為廣仁王,後來《西遊記》就叫出敖廣這壹溜名稱了。至此,四海龍王,東海龍王可謂家喻戶曉。
面向東海的上海自然是承接東海龍王文化遺產的最直接的地區。過去,上海東部沿海密布龍王廟,可謂文化自覺。今天,上海地區對於東海龍王的傳說和信仰已經成為瀕危遺產了。但是在影視中,傳世的小說等讀物中,東海龍王依然富有活力。作為東海之濱的上海,應該承擔起繼承文化傳統的使命。我們也希望東部其他地區國內外其他地區壹起來完成這樣壹項龍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光大的使命。
上海是龍文化的故鄉,有豐富的龍文化的遺存和文化傳承,他者與自我均將龍視為東部文化的標識。上海應該擎起龍文化的大旗。壹個要做中國經濟龍頭的地方,又是龍文化的故鄉,不去弘揚龍文化,這個經濟龍頭能否做好是值得懷疑的。所以,上海各界必須明確自己的光榮任務。
三、現在,崇明三民文化村弘揚二月二龍文化,已經連續六年舉行了二月二龍擡頭文化節,舉辦各種慶典,為老人理發,吃撐腰糕,弘揚二月二的習俗,得到上海各界,國內各界的支持。目前,上海崇明正在申報二月二龍文化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上海崇明,在中國各地,世界各地,都有自覺的龍文化的繼承者,有千千萬萬的龍的傳人和子孫在弘揚龍文化的傳統。中國龍壹定會伴隨著中國的壯大,在世界上產生更加廣泛的影響。對於上海來說,有比喻的中國經濟的龍頭之說,更有東方龍的故鄉之實,所以,二月二應該隆重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