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於《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人物背景:
1、管仲
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鬥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征”(見先秦租稅),並采取了若幹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2、鮑叔牙
鮑叔牙又稱鮑叔、鮑子(約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鮑敬叔的兒子,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壹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
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擴展資料:
古籍記載:
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③,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④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⑤齊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⑦焉。鮑叔遂進⑧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⑨合諸侯,壹匡天下⑩,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註釋:
①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時的政治家,潁上(潁水之濱)人。
②潁(yǐng):潁河,發源於河南,流入安徽。
③遊:交往。
④欺:這裏是錢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
⑤事:侍奉。
⑥小白:齊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齊襄公被殺,他與另壹個兄弟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被殺,公子小白即位為齊桓公。
⑦囚:被拘禁。
⑧進:薦進,推舉。
⑨九:古漢語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實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見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⑩匡:糾正,扶正。
賈:做生意,經商。 不肖:不賢,無能。 遭:遇。 召忽:當初與管仲都是公子糾的手下。 多:稱贊。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管鮑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