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孫子其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孫武立了傳,根據他的記載孫子是齊國人,生活在春秋末年,曾幫助吳王闔閭攻占了楚國的郢都。但是詳細記載了吳楚之戰的《左傳》中卻看不到這位大軍事家的影子。於是後人就開始懷疑孫子是否真的存在過。比如錢穆就說:“其人其書,蓋皆出後人偽托”(《先秦諸子系年》)。前人懷疑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幾點:第壹,不見於《左傳》的記載。第二,春秋時期的用兵打仗基本上都是由本國貴族指揮,在春秋時代我們看不到有使用外人的記錄。像孫武那樣的情況只能出現在戰國。第三,春秋時代的戰爭規模壹般都比較小,而《史記》稱吳王伐楚動用了十萬大軍,這也是不太可能的。第四,《孫子》書中的有些詞語是戰國人討論的熱門比如“形名”。
其實這都是可以解釋的。《左傳》並非是包攬萬物而無遺的,並不能單純因《左傳》不曾記載而否定孫子的存在。我們在先秦的典籍中也是可以找到有關孫子的記載的。比如《尉繚子?6?1制談》中就有:“有提三萬眾而天下莫敢當著誰,武子也”。而《荀子?6?1議兵》中也有:“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其它書中也有此不具引。總不能說這些都是不可信的吧。
春秋時期的戰爭的確多是由本國貴族負責,但是在春秋末年已經出現了“楚才晉用”的現象。春秋是壹個劇烈動蕩的時代,《史記》中稱春秋“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在這期間卿大夫失位的就更多了。這樣就產生了大量的沒落貴族。他們在本國待不下去了只好出奔他國。由於這些人曾經是貴族所以都是有壹定文化和才幹的人,所以流落他國後受到任用也是正常的事情,比如陳完之奔齊。這樣的情況在春秋末年隨著貴族間兼並的加劇而更加突出了。所以孫武仕吳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吳是壹個後起的國家,被視為蠻夷,沒有中原諸國完善的世卿世祿制度。而且闔閭本人靠弒君起家,所以對本國的貴族不完全信任而人用外人是完全有可能的。
關於戰爭規模的問題,的確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春秋和戰國時代的戰爭有著很大的不同,突出突出表現在戰爭的規模和方式上。春秋時代的戰爭規模都十分的小,壹般都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比如楚晉之間的幾次大戰都是只持續了壹天就結束了。戰爭雙方動員的兵力也十分的有限,城濮之戰晉國的兵力是革車七百乘而已(見《左傳?6?1僖公二十八年》)。而且春秋時期的戰爭壹般都是車戰,戰爭有著壹套禮儀規範。但是這只是壹般而言,其實在春秋後期戰爭的規模和形式也已經發生了變化。春秋後期晉國的壹次耀武揚威已經動員了四千乘的兵力(見《左傳?6?1昭公十三年》),如果壹乘戰車配備的兵員是七十二人的話,晉國這次出動了二十八萬人。所以戰國後期吳國動用十萬大軍是可能的。春秋後期戰爭的形式也發生了壹些變化,比如有了步兵,有了圍困戰,這樣戰爭持續的時間也延長了。通觀整個春秋時期,吳楚之戰無疑是最激烈的了。以前晉楚之戰都是發生在楚國的境外,而且幾乎都是楚國主動挑釁晉國被動應戰。而吳楚之戰則是發生在楚國境內,幾乎都是吳國主動挑釁。齊桓公動用數國之兵也只是在方城外責問楚國包茅不入,而闔閭則是深入數千裏並且攻占了楚都郢。所以吳楚之戰的激烈程度是可以想象的,雙方必然要動用大規模的兵力,所以吳兵十萬人是完全有可能的。有人提出十萬大軍的給養問題,的確十萬大軍的給養需要有數十萬人供應,但請不要忘記孫子有“因糧於敵”的思想,他們的軍需都是就地征發的。
至於說關於“形名”的問題就更不足以否認孫子了。“名”是當時人關註的重點,對名的討論春秋時代已經成為熱點不必等到戰國,比如孔子就說過“比也正名乎”的話,總不能說孔子也是戰國人吧。
當然司馬遷好奇所以在《史記》中的有些記載像小說家言使人不敢相信。比如《史記》有:吳王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對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這幾乎如同小說了,以吳王闔閭的政治才幹何以會如此的草率,如同兒戲。不過總體上說司馬遷的記載是可信的。
二、關於《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十三篇,系統全面地論述了軍隊和戰爭的基本理論。《漢書?6?1藝文誌》記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自註曰:“圖九卷”。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已經說《孫子兵法》是十三篇了。所以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根據《七略》中記載有“孫子兵法三卷”就把十三篇歸結為上卷,其余六十九篇分別是中卷和下卷。這恐怕是推測之辭。最大的可能性是《孫子兵法》原本是十三篇,後來又經過了漢人的附益發展成了八十二篇,曹操在給《孫子兵法》作註的時候又把漢人所附加的東西剔除了。當然今本的十三篇也並非就是孫子原本,其文字肯定有後人改動的地方。大體上《孫子兵法》的內容是可信的。
現存《孫子兵法》最早的版本是1972年出土於山東雲雀山漢墓的竹簡本。該本將《孫子兵法》分為上下兩部分,內容有殘缺。其中第壹部分內容妳傳本的《孫子兵法》,經過整理可確認的有2700多字據初步統計簡本與傳本有300多處的不同,除文字方面的差異外在篇題和順序上也有所不同。竹簡本《孫子兵法》的出土對我們校勘傳本《孫子兵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第二部分有《吳問》《四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五篇,這五篇的文字風格和今傳《孫子兵法》不同,可能是孫子的後學所附益的。或許這就是《漢書?6?1藝文誌》所說的八十二篇中的內容。
今存最早的《孫子兵法》的註本是魏武帝曹操的註本。《孫子兵法》後世流傳的兩個重要版本系統《武經》系統和《十家註》系統都是由曹註本發展而來。同時曹註單行本也壹直在流傳,現存最早的是明陳錫《校魏武帝註孫子》三卷本。現存《武經》系統最早的版本是宋《武經七書》大字白本。原藏皕宋樓1906年被日本巖崎氏購去,先藏東京靜嘉堂文庫。十家註系統中現存最早的《宋刊十壹家註孫子》,所謂的十家註是因為杜佑本沒有註《孫子》,只是在《通典》中談論了孫子,所以編者也就將他的文字收了近來成了十壹家註。舊題《十壹家註孫子》是吉天保輯,但吉天保生平實際均無考。現存較好的註本為1984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化若的《孫子譯註》。該書以十家註本為底本,用《武經七書》本和竹簡本進行校勘,校勘比較精良。而且註文也準確明晰較好地解釋和闡發了孫子的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