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談黃老的道德旨趣,文筆簡潔奧."總的來說,萬物以言為基,虛無以言為基,道德以言為基,人以言為饑,而我們以言為簡,以言為儉。先列出蛇變龜、雀變蛤等許多自然現象,從中推導出哲理,以明治國超越生死、修身養性之道,即所謂君子以身知身,身即“知”(卷二)。前兩卷主要闡述生死觀和神化觀,分別是本體論和自然觀;後四卷主要討論修身治國之道,屬於政治倫理觀點。該書基本發揮了黃老列莊的理論,繼承了傳統道家思想。蓋從以“華”為名,論證了大道萬物變化之道,闡述了萬物皆本的自然觀和節用糧食的社會觀。
本書討論的最高哲學範疇是“太空”,即空,意思是“太空太空”。世間萬物都是由空逐漸轉化而來,再逐漸回復到空。壹方面是由空而生自然形態,意思是“化神、神化氣、氣化血、化血為形、化嬰、化嬰為子、化子為少、變強、老為老、死為空”(《生死》)。無盡的轉化,如同無盡的環,都來自於道,以虛無為體。另壹方面,他認為社會生活也是從空虛中誕生的,“虛幻的、神化的、氣化的、精致的.....與鎧兵之亂相反,鎧兵之間互相爭奪,鬥爭就毀了”(《大話》)。肯定了先有歸化後有社會化。
該書中的“太虛”概念被北宋哲學家張載采納,並進壹步將其等同於氣,提出“太虛即氣”的命題,可見其對宋明後期理學的影響。
這本書也繼承了徐沖真鏡“竊天而不害”的思想,認為“天地竊天,人蟲竊天,(蟲營)竊人蟲”(天地)。即在創造天地的過程中滲透了“竊”的思想,表現出對傳統列子思想的繼承。論“太虛”與“道”的關系,稱之為道之委員會;“否定精神,神化氣體,氣化形狀,塑造和創造壹切,於是壹切都被阻塞了。”也就是說,遵循道的發展從虛造變為生、怒、形,這樣壹切都無法改變,用道的規律也可以反方向發展。“道之用也;形而上氣,氣化神,神化空,空與萬物相通。”這種思想可以說是啟迪了內丹“和則生,反則丹”的理論先例。
其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補虛”,其基礎是“古聖窮道之末,得自然之源,忘形養氣,忘氣養神,忘神補虛”(《姬子拱北》)。若能修虛,則空明,甚至“有無相通,物我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終。”知此,則不死,神不死”(太虛)。這種“物蔽空通”的理論直接影響了新儒家周敦頤,他提出了“物蔽而萬物奇”的思想。
書中的社會歷史觀完全建立在對人民的同情之上。作者不僅揭露了五代戰爭時期“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而且將壹切社會醜惡現象歸結為統治者和剝削者的私欲。我強烈批判讓人民挨餓的統治者,因為“窮人的力量想到城垛,人民的糧食想到儲蓄”。正所謂“王道第壹,鄉民第壹,戰伐第壹,手藝第壹,商賈第壹,道家第壹,稗子也第壹,節儉也第壹。”所以蠶終以葛、朱之衣,糧終而米櫟、櫟。“因此,作者強烈譴責不公平、不正義的封建王法,對國王的懲罰是不公平的,這也是非常不公平的;小人之道存不義,也是不義!對剝削階級的反抗是出於無奈。”不是兔子的狡猾,也是打獵的狡猾;民間出軌,官員出軌。註意不要怪賊,賊只叫我;註意不要怪亂,亂判教我。”他還認為,為了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統治者應該“節儉”,認為“節儉可以為萬物之柄”
書中還對道家養生中的重要概念“壽壹”進行了獨特的闡釋,認為:“討論壽壹的唯壹方法就是節儉”。這對宋代李良的“均田制”有很大影響。
另外,這本書裏還有壹段關於凸透鏡和凹透鏡知識的敘述。其雲:“小人常有四鏡:壹圭、壹珠、壹石、壹罐。看桂冠的是大,看珍珠的是小,看石頭的是對,看罐子的是下”(《舒華四經》)。該書以包羅萬象的自然觀和小農平均主義的理想社會觀為基礎,闡發了道家思想,因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化書》作為道教重要典籍之壹,被收入《道藏》。從北宋陳摶到元代,《化書》在全真道和十方密林的規制中被作為必讀之書。
這本書有很多版本,書名分為六卷:正統道藏太玄,寶顏堂秘藏廣,斯全集,細分雜類,墨海金壺細分,反約章,容元系列。還有《談華子書:道教全集》、《二十子》、《唐華叢書》、《說棋萬維善堂》等六卷;《周秦十種經》收錄了明代楊慎的評點。楊慎平和陸之儀的校本,收入《諸子名家批書》;明代《續道藏》壹書,冠之以“譚書”;分作壹冊的,還有《鹽城誌》、《朱聰別錄》、《元明影印珍本十種》等。《諸子百家評點集》共分三卷,王銘壹清註未分卷,收錄於《道教書籍重印集》危集。《子會》中有“齊秋子”的稱號。明代歸有光編審的《壇子》被收入《儒林外史》。王銘壹清著有《舒華新聲》七卷,有四部經典,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