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評價康熙盛世

如何評價康熙盛世

這也是從網上摘得,但是是比較客觀,從旁觀者的角度評論“康乾盛世”,不帶有任何民族色彩!!

作者:馬海峰

近年來,壹幕幕康乾盛世的動人故事,頻繁地出現在影視劇的熒屏上,其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場面壯觀,甚至令人神往,壹時間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廣泛興趣與關註。同時也引起我們的思考:應如何正確地客觀地評價歷史上的康乾盛世?它對於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呢?

壹、壹個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才可以被稱為盛世呢?為何有康乾盛世之說?

盛世是中國人不解的情結,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壹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是國家從大亂走向大亂,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壹般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有這樣幾個: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光武中興”、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而“康乾盛世”提法由來已久,有時也叫“康雍乾盛世”。清朝(1644-1911年)存在268年,總有十個皇帝,位居二、三、四位的康熙在位61年,雍正在位13年,乾隆在位60年(1735-1796),***134年,占了清朝的壹半。這壹時期(1661-1721),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

二、康乾盛世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國家統壹,在中國歷史上是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然而,在清代以前,統壹問題,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和中原地區中央政府的關系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像北方遊牧民族,自冒頓壹統漠北,即在蒙古高原建立相對統壹的政權組織,與中原地區相抗衡。元朝有過全民族的大統壹,但不久即被推翻,繼之而起的明朝,又不得不修長城以禦蒙古。只是到了清朝實現了國家的完全統壹,康乾盛世從此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即所謂“鼎盛”、全盛時期。著名學者王鳴盛在《平定準噶爾賦》贊揚清廷:“天祚神聖,六合雍和;中外提福,環宇壹家。言語軌齊於要荒,聲教訖於幽遐”,即是對這種繁榮景象的生動描述。中國的疆城版圖在這個時期基本奠定下來,這對清朝乃至近現代中華民族抵禦列強侵略具有極其重要的。在這壹方面,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確很有作為,他們為鞏固統壹的多民族國家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如:康熙帝:平定三藩,平定漠西蒙古噶爾丹的叛亂,派施瑯率軍入駐臺灣,設臺灣府,促進了臺灣的開發,也鞏固了祖國的海防;冊封西藏宗教首領以王世班禪並規定冊封制度;兩次抗擊沙俄,組織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黑龍江、烏蘇裏江以東的領土為中國領土。雍正:在西藏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管理,並設駐藏大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大小全川土司叛亂,熱情款待安置土爾色特部的回歸,設伊犁將軍進行管理等。

2、經濟方面:中華民族經過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發展,至康乾盛世,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

從農業來看,不論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是耕地面積,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歷史時期。據統計,康熙24年(1685年)全國***有耕地6億畝,到乾隆終年(1799年),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隨馬戛爾尼使來中國的巴羅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獲率高出英國。“麥子的收獲率為15:1,而在歐洲居首位的英國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88頁,《赴華使軒》)中國農作物的總產量占世界第壹位。人口從1700年前後的約1.5億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約3.13億,占全世界9億人口的1/3。

對外貿易急劇增長。主要出口商品有茶、絲、土布,尤以茶葉占第壹位。18世紀未,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平均從中國購買茶葉值銀400萬兩。而英車商人運到中國來銷售的主要商品(毛織品、金屬、棉花)的總值,尚不足以抵消從中國運出的茶葉壹項。為了平衡貿易收支,英國商人必須運送大量白銀到中國。康熙年間,清朝征收的關稅正額有銀43000兩,實際上關稅收大大超過“正額”。乾隆未,每年“盈余”(即超額部分)已達85萬兩,超過康熙年間所定關稅正額的20多倍。正是為了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英國把大量鴉片運進中國,並發動了罪惡的鴉片戰爭。此外,中國城市手工業等達到很高的水準。

3、學術文化的集大成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征

康乾時期古籍研究、整理所涉獵的範圍異常廣泛,包括經學、史學、天文、古算、地理、農醫學等方方面面,從此較寬廣的範圍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當然,古籍整理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眾所周知《四庫全書》它將中國歷代重要典籍完整抄錄下來,分編於經史子集四部四十四類之下,內容浩瀚包羅萬千,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之總匯。同時,18世紀初,在康熙主持下,清廷從事兩項巨大的科學工程。壹項是《律歷淵源》(1713-1722),介紹了中國和西文音樂各種理論、樂器制造、天文歷法以及西文的數學與中國的算學;另壹項是用近代科學方法繪制了第壹幅詳細的中國地圖(1708-1719年)《皇輿全覽圖》。

三、是什麽因素促成了康乾盛世呢?

首先,政治局面安定。在康雍乾時期,自從三藩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飛速發展。其次,就外部條件來說,當時中國產品豐富,換時往往出超。西文國家的物品不足,只能是拿銀子來換中國的產品,這樣大量的白銀就流入中國。據《白銀資本》壹書記載的二百多年中,全世界的白銀總產量為12萬噸,其中6萬噸約壹半流入了中國。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面積種植第四。美洲的玉米、花生、白薯等明朝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明朝時還沒有廣泛種植。清朝大批推廣高產作物。

還有,三代皇帝勵精圖誌,勤政英明,調整了統治政策,采取了壹系列促生產力措施,如康熙時期:實行更名田鼓助墾荒,實行固定的糧食稅。雍正時期實行攤丁入畝,取消了人頭稅,放松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四、如果把康乾盛世在同時期世界大範圍進行比較,其繁榮的背後隱藏怎樣的危機呢?

17—18世紀中西方的社會狀況對比

中 國

西 方 國 家

政治上

君主專制空前強化,設軍機處等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

西歐封建國家的改革

經濟上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重農抑商

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發達

重商主義

開始工業革命

思想文化

提倡程朱理學

大興文字獄

從文藝復興運動發展為啟蒙運動

自然科學興起(牛頓三大定律)

外 交

閉關鎖國 做天朝上國迷夢

開拓海外殖民地,鼓勵對外貿易

由此可見,就在這樣的盛世下,清朝的統治隱含著嚴重的危機。當時的世界已經呈現出了走工業化的發展趨勢,人類社會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如何應對這個歷史巨變,是擺在所有國家面前的嚴峻選擇。而清朝統治者對此壹無所知,繼續在做著天朝大國的虛妄之夢。而在思想文化上又實行嚴酷的專制政策,徹底扼殺了中國人的思想活力。康雍乾時期文字獄頻繁出現,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由於缺少權力的制約,政治上的清明愈來愈難以維持,甚至出現了和珅這樣的貪汙之王。此外,在對外關系上,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經濟上采取重農抑商輕視科學的態度,清朝已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康雍乾時期的盛世,只是中國傳統專制主義社會的回光返照而沒有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開辟出任何新的路徑。18世紀以後,、西方世界出現了持續、高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而中國則陷於貧困、落後和長期危機之中。

壹言以蔽之,所謂的盛世也並非全面發展,只是某些方面強大,特別在發展經濟文化、鞏固國家統壹,加強民族團結對邊疆的開發等方面有著重大的功績,其政策措施,多可借鑒。然而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滾滾大潮中,卻成為壹個時代的落伍者,為國家和民族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因此我們不應過高評價康乾盛世,更應視把“康乾盛世”放在世界的大環境中進行比較,從中得到益處,為迎來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的“盛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