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蔡倫,很多人都會因為他改進了造紙術而對他有很大的好感,畢竟造紙術的改進,可以說是推動了我國古代歷史的發展,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作用,而且不僅是我國,甚至對於世界歷史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蔡倫為什麽要改進造紙術呢?難道只是因為他覺得當時的造紙術很不好,所以要改進嗎?任何壹件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那推動蔡倫產生改進造紙術的念頭的原因到底是什麽呢?如果妳知道了蔡倫的動機,不知道妳還是不是會對他有好感呢?其實歷史上的蔡倫真的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好,究竟蔡倫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呢?為何他最終還畏罪自殺了,他到底經歷了些什麽?
蔡倫以“改進造紙術”而聞名古今,倍受世人所青睞。另外,從史學價值來看待蔡倫自身的價值,其實蔡倫不僅只是對改進造紙術有著突出貢獻,在他擔任尚書令的時候,因為蔡倫自身熱愛科學發明的資質,故而他於東漢時期手工業的發展同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井噴式作用。
東漢學者崔寔在《政論》中寫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
我們在重新認識蔡倫的時候,不要僅僅被他身上的“名人效應”所蒙蔽,蔡倫改進造紙術、推動東漢手工業發展等成就固然值得後世人所尊崇,但要正確認識蔡倫,我們還是應該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來由點及面地整體分析。
1.蔡倫寒門出身,天賦異稟蔡倫自小家境貧寒,寒門之弟出身的他前期壹直兢兢業業地隨同父親在鄉下種田,因為自身聰明伶俐和對科學發明的熱愛,經常受到同鄉人的贊揚。但因為貧窮的原因,蔡倫的父親打消了供蔡倫讀書上學的念頭。因此,蔡倫壹生想要通過層層考試選拔入仕的途徑那便只能是黃粱壹夢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對於蔡倫來說已經遙遙無期不可追尋。
公元56年,漢章帝劉旭即位,因為後宮太監數量的時常濫缺,所以漢章帝便經常派遣官員到各個郡縣挑選年幼男童入宮。公元75年,在這壹次的“民間選童”的過程中,年僅15歲的蔡倫被破格選中,隨後便被凈身帶入了東都洛陽宮內。對於蔡倫而言,被選拔入宮,即便是成為太監,那也是三生有幸。果不其然,蔡倫在之後的人生軌跡上,因為種種原因步步高升,終官至九卿。但我們應當註意的是,就是這麽壹個太監,到底經過哪些手段能夠順利登天呢?
2.蔡倫為何改進造紙術(1)高攀竇太後,除掉宋貴人
公元76年,僅僅壹年時間,蔡倫就被從小小太監提升為“小黃門”,雖然這小黃門的職務在東漢宦官制度中夠不上臺面,但蔡倫這升官的時間未免快了些。隨後,蔡倫因為為人處事得到了竇太後的賞識,便很快被提升成為黃門侍郎。正所謂,在其位謀其事,黃門侍郎的蔡倫很好地利用了職務的時機接近了膝下無子的竇太後。順利靠近竇太後之後,蔡倫在歷史上的另壹面很快顯露出來。
①蔡倫受竇太後指使而誣陷宋貴人行“挾邪媚道”(類似於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術”),漢章帝怎麽能夠忍受後宮如此毒惡行徑的出現,於是宋貴人很快便被通令自殺。宋貴人自殺之後,太子劉慶受母牽連被貶為清河王。
②蔡倫又受竇太後指使派人私下裏給梁貴人行“飛書”以誣陷,誣陷成功之後,蔡倫又協助竇太後將梁貴人的兒子劉肇搶奪了撫養權。竇太後之後便多次建議重新立劉肇為太子,代替之前清河王劉慶的位置。
(2)改進造紙術的背後:蔡倫的利益體現
不得不說,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確實驕傲了中國、受益了世界。但其實我們應該知道蔡倫當初對於改進造紙術的初衷是為什麽,他最大利益化地利用了改進造紙術這壹創舉贏得了新主的贊賞和信任。
漢章帝駕崩之後,竇太後順理成章地把漢和帝劉肇扶上了皇位,自己也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垂簾聽政的位置上。反觀蔡倫,自然也得到了不少好處,直接從黃門侍郎被提拔成了中常侍。竇太後死後,蔡倫為保自己,轉而又另外投靠了鄧綏鄧皇後。因為鄧皇後平素喜歡畫鳥蟲魚、舞文弄墨,於是兼任尚書令的蔡倫便投其所好,選擇了工程浩大的“改進造紙術”。不得不說,蔡倫這個選擇是最為明智的。於蔡倫,搏得鄧後寵愛信任;於東漢,贏得國家發展。放大蔡倫改進造紙術這壹舉動,我們應該註重看待蔡倫此舉的初衷,他是為了更好地靠近鄧皇後、依附皇權,進而為自己贏得壹席之地。
(3)壹損俱損,結果慘然
天道循環,因果報應,蒼天又曾饒過誰?公元121年,鄧太後薨。此時在位的皇帝是漢安帝劉祜嗣,他的另壹重身份直接威脅到了時任長樂太仆的蔡倫,漢安帝的祖母是自殺而死宋貴人、父親是遭受貶謫的清河王。安帝沒有了鄧皇後輔政的束縛,怎麽可能會輕易放過迫害祖母和父親的幫兇蔡倫。同年,安帝降罪於蔡倫,蔡倫不堪恥辱而服毒自盡。
3.關於造紙術的爭議史書上關於蔡倫造紙的記載十分簡略,只說他“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作為壹項偉大的發明,材料的選取、工藝的改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過程必然艱難曲折,涉及的技術問題也很復雜,擱在現代,寫幾十篇論文、幾部書都沒有問題,但史官卻十分吝嗇,只用了不足20個字全部交代完了。不過,這個記載雖簡略,卻很確切,認定紙的發明人是蔡倫,長期以來,成為定論。但近些年來,頗有人提出異議。
人們認為紙是蔡倫發明的主要是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後漢書》的大部分原始史料,來自東漢官修史書《東觀漢記》。《東觀漢記》是東漢漢明帝劉莊在位時期(公元58年-公元75年),由大學士劉珍、班固等人執筆編寫的國史。其中蔡倫傳這壹篇,又是後來崔寔、曹壽和延篤等三人奉東漢漢桓帝之命在公元151年補寫的。這時距離蔡倫去世才30年。作者跟蔡倫是同時代人,因此有學者認為,《東觀漢記》記述的內容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有人認為,要查《東觀漢記·蔡倫傳》的原文,必須撇開明清輾轉相抄的輯錄本,直接從隋唐的古籍中尋找線索。因為那時的《東觀漢記》跟漢朝原本是比較接近的。如果拿隋朝《北堂書鈔》、唐朝《藝文類聚》和《初學記》等書所引用的《東觀漢記·蔡倫傳》中的文字,跟《後漢書·蔡倫傳》相對照,它們在內容上和提法上確有不同。隋唐時期學者引用的《東觀漢記·蔡倫傳》原文文字簡潔,而範曄所寫的文字詳盡;前者無“造意”二字,後者卻有“造意”二字。據此,有學者認為範曄寫《後漢書·蔡倫傳》可能有失真之處,甚至有部分虛構和杜撰的嫌疑。
到了唐朝以後,更是有不少人對蔡倫發明造紙術提出異議。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寫道:“漢興,有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意思是,早在漢朝初年,就已經用紙逐漸代替竹簡做書寫材料了。到東漢和帝年間(公元105年),蔡倫領導皇家作坊裏的工匠,改進和提高了造紙技術。北宋陳槱在《負暄野錄》中說,“蓋紙,舊亦有之。特蔡倫善造爾,非創。”南宋史繩祖在《學齋拈畢》中認為,“紙筆不始於蔡倫、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於前世則有之,謂紙筆始於此二人則不可也。”
但是,也有很多人堅持認為《後漢書》的記載是準確的,《後漢書》裏的蔡倫傳不可信的說法,缺乏深入考證。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後漢書》和《東觀漢記》裏蔡倫傳的記載,經過查對《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輯出的原文,兩相對照,文字大體相同。而記載中“造意”二字就意味著發明創造。而且,蔡倫壹度被視為罪人,冤死30年之後才恢復名譽,誰敢貿然不如實地給他立傳?更談不上誇大其詞地頌揚他了。因此,以記載蔡倫造紙最早的史書為依據,說他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並不過分。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的壹個漢墓裏,出土了壹張紙。這張紙又薄又軟,紙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繪的山、川、路等。據考證,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2010年7月出版的《中國考古學·秦漢卷》,根據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已創造出了麻質植物纖維紙。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在陜西、甘肅、新疆等地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中發現西漢不同時期制造的古紙,從而引起了造紙起源問題的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