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加味歸脾湯簡介

加味歸脾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保嬰撮要》卷十三:加味歸脾湯 2.1 處方 2.2 功能主治 2.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2.4 摘錄 3 《正體類要》卷下:加味歸脾湯 3.1 處方 3.2 功能主治 3.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3.4 摘錄 4 《正體類要》卷下:加味歸脾湯 4.1 處方 4.2 功能主治 4.3 摘錄 5 《重訂通俗傷寒論》:加味歸脾湯 5.1 處方 5.2 功能主治 5.3 摘錄 6 《疫疹壹得》卷下:加味歸脾湯 6.1 處方 6.2 功能主治 6.3 摘錄 7 《壹盤珠》卷五:加味歸脾湯 7.1 處方 7.2 功能主治 7.3 摘錄 8 《金鑒》卷四十九:加味歸脾湯 8.1 處方 8.2 功能主治 8.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8.4 摘錄 9 《金鑒》卷四十九:加味歸脾湯 9.1 處方 9.2 功能主治 9.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9.4 摘錄 10 《金鑒》卷四十八 10.1 組成 10.2 主治 11 《口齒類要》 11.1 組成 11.2 主治 11.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12 《醫部全錄》卷三九九引《薛氏醫案》 12.1 組成 12.2 功效 12.3 主治 12.4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13 《盤珠集》卷上 13.1 組成 13.2 主治 13.3 附註 14 《葉氏女科》卷二 14.1 組成 14.2 主治 14.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15 《醫宗必讀》卷八 15.1 組成 15.2 主治 15.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16 《保嬰撮要》卷三 16.1 組成 16.2 主治 16.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16.4 加味歸脾湯的臨床應用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歸脾湯 1 拼音

jiā wèi guī pí tāng

2 《保嬰撮要》卷十三:加味歸脾湯 2.1 處方

人參 黃耆(炒)茯神(去木)各60克 甘草(炒)白術(炒)各30克 木香1.5克 遠誌(去心)酸棗仁 龍眼肉 當歸 牡丹皮 山梔(炒)各3克

2.2 功能主治

治小兒因乳母憂思郁怒,胸脅作痛,或肝脾經分患瘡瘍;或寒熱驚悸無寐,或便血盜汗,瘡口不斂。

2.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上藥水煎,乳母服,兒亦服之。

2.4 摘錄

《保嬰撮要》卷十三

3 《正體類要》卷下:加味歸脾湯 3.1 處方

當歸3克,茯苓3克,白術3克,炙黃芪3克,龍眼肉3克,遠誌3克,炒酸棗仁3克,木香1.5克,炙甘草0.9克,人參3克,柴胡2克,山梔2克。

3.2 功能主治

健脾養心,益氣補血,兼清肝熱。主氣血虛弱,心脾郁結。

3.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3.4 摘錄

《正體類要》卷下

4 《正體類要》卷下:加味歸脾湯 4.1 處方

歸脾湯加柴胡、山梔。

4.2 功能主治

婦人血虛,心脾郁結,經閉發熱,產門不閉,及乳巖初起;脾經血虛發熱;因肝脾二臟郁怒,氣血虧損者,伴有內熱,夜熱,五心發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

4.3 摘錄

《正體類要》卷下

5 《重訂通俗傷寒論》:加味歸脾湯 5.1 處方

潞黨參3錢,炙黃耆3錢,生曬術3錢,茯神3錢,歸身3錢,棗仁2錢,遠誌2錢,阿膠1錢,焦山梔1錢,丹皮1錢,清炙草5分,廣木香5分,龍眼肉5枚。

5.2 功能主治

補脾養陰。主夾血傷寒後期,出血已止,陰液虧虛者。

5.3 摘錄

《重訂通俗傷寒論》

6 《疫疹壹得》卷下:加味歸脾湯 6.1 處方

人參1錢,黃耆1錢半(炒),白術1錢(炒),茯神3錢,棗仁2錢(炒),遠誌1錢半(炒),甘草5分,當歸1錢半,麻黃根2錢,牡蠣3錢,紅棗3枚,浮麥3錢。

6.2 功能主治

自汗,盜汗。

6.3 摘錄

《疫疹壹得》卷下

7 《壹盤珠》卷五:加味歸脾湯 7.1 處方

人參、黃耆、當歸、白術、棗仁、誌肉、茯神、甘草、川郁金、香附、木香、牛膝。

7.2 功能主治

脫疽脾虛,兼郁火下註,飲食減少。

7.3 摘錄

《壹盤珠》卷五

8 《金鑒》卷四十九:加味歸脾湯 8.1 處方

歸脾湯加伏龍肝。

8.2 功能主治

婦人心、脾傷損,每交接輒出血者。

8.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摘錄

《金鑒》卷四十九

9 《金鑒》卷四十九:加味歸脾湯 9.1 處方

歸脾湯加辰砂、琥珀末。

9.2 功能主治

婦人七情內傷,心脾虧損,神無所護,致夜夢鬼交,獨笑獨悲。

9.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上將歸脾湯水煎,調辰砂、斛珀末服之。

9.4 摘錄

《金鑒》卷四十九

10 《金鑒》卷四十八 10.1 組成

歸脾湯加朱砂、龍齒。

10.2 主治

婦人產後,憂愁思慮傷心脾,驚悸恍惚者。

11 《口齒類要》 11.1 組成

歸脾湯加柴胡、丹皮、山梔。

11.2 主治

思慮動脾火,元氣損傷,體倦發熱,飲食不思,失血牙痛,思慮之過,血傷火動,口舌生瘡。

11.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 《醫部全錄》卷三九九引《薛氏醫案》 12.1 組成

白術(炒)1錢,人參1錢,茯苓1錢,柴胡5分,川芎5分,山梔(炒)5分,芍藥(炒)5分,甘草(炒)5分,熟地黃8兩,當歸8兩。

12.2 功效

內消乳巖。

12.3 主治

婦人乳巖初起。

12.4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3 《盤珠集》卷上 13.1 組成

人參、白術(炒)、茯神(去皮木)、當歸(去尾)、棗仁(去殼,炒)、蓮肉(去心)、黃耆(蜜炙)、遠誌、木香。

13.2 主治

子腫,血少氣滯者。

13.3 附註

遠誌辛散而上升,不宜多用,四五分足矣。

14 《葉氏女科》卷二 14.1 組成

人參2錢,黃耆2錢,白術(蜜炙)2錢,茯苓2錢,棗仁2錢,遠誌(制)1錢,當歸1錢,柴胡8分,山梔仁8分,枳殼(麩炒)8分,木香(不見火)5分,炙甘草5分。

14.2 主治

子懸。妊娠45月,因脾郁而致胎氣不和,逆上心胸,脹滿疼痛不安者。

14.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加龍眼肉7枚,水2鐘,煎7分,空腹服。

15 《醫宗必讀》卷八 15.1 組成

人參1錢半,炙黃耆1錢半,白術1錢半,當歸1錢半,茯苓1錢半,酸棗仁1錢半,遠誌肉8分,木香5分,甘草(炙)5分,龍眼肉2錢,大棗2枚,煨姜3片,菖蒲8分,桂心5分。

15.2 主治

虛寒心悸而痛。

15.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水2鐘,煎1鐘,食後服。

16 《保嬰撮要》卷三 16.1 組成

人參1錢,黃耆1錢,茯神(去木)1錢,甘草1錢,白術(炒)1錢,木香5分,遠誌(去心)1錢,酸棗仁1錢,龍眼肉1錢,當歸1錢,牡丹皮1錢,山梔(炒)1錢。

16.2 主治

乳母憂思傷脾,以致小兒血虛發熱,腹痛發抽,怔忡失眠,自汗盜汗,口舌生瘡;及妊娠吐衄;因乳母郁怒積熱,嬰兒腹痛發搐者;小兒因乳母憂思郁怒,胸脅作痛,或肝脾經分患瘡瘍之證,或寒熱驚悸無寐,或便血盜汗,口瘡不斂。

16.3 加味歸脾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嬰兒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16.4 加味歸脾湯的臨床應用

1.內釣:壹小兒因乳母懷抱郁結,腹痛發搐,久而不愈,用加味歸脾湯加漏蘆,母子並服漸愈。

2.脅癰:壹小兒4歲,脅間漫腫1塊,甚痛,色如故,服流氣敗毒等藥,加寒熱作嘔,食少作瀉,此稟肝脾氣滯之癥,元氣復傷而甚耳。乃擇乳母氣血壯盛者,與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服之,兒飲其乳半載而消。

古籍中的加味歸脾湯 《續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外科)]癖

熱體倦,飲食少思,此肝火內動,脾胃受傷也。用加味歸脾湯、柴胡清肝散而安。壹婦人拗中腫脹,小腹作痛,...

《明醫雜著》:[卷之四]風癥

晡熱,食少,體倦。余以郁火傷脾,血燥生風,用加味歸脾湯加丹皮、山梔二十余劑,形體漸健,飲食漸加;又...

《證治準繩·瘍醫》:[卷之四下部(十四)]便毒

,脈洪數而虛,左關尤甚,屬肝脾郁結之證也,用加味歸脾湯,肝火退而脾土健,間以逍遙散下蘆薈丸而愈。壹...

《證治準繩·女科》:[卷之二雜癥門上]中風

思,月經不止,此木盛克土,而脾不能攝血也,用加味歸脾湯為主,佐以加味逍遙散調補肝脾之氣,清和肝脾之...

《女科證治準繩》:[卷之二雜癥門上]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