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半史三國:劉備入蜀起於東州

半史三國:劉備入蜀起於東州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得以進軍成都,困城不過數十日,劉璋便已出城投降……

《三國演義》以譙周 「天命所歸」 為由,作為劉璋出降的最後壹根稻草。然參《三國誌·譙周傳》載,建安十八年(213),譙周實歲不過十三,卻以讖緯之學,勸諫劉璋出降,何以使人信服。

只因正史有載,譙周曾勸劉禪出降,故小說 借而用之 。

然參《三國誌·馬超傳》載,“ 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即事實上,劉璋是因馬超的兵臨城下,最終摧毀了其守城之信心……

但《三國誌·劉璋傳》又載,“此時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壹年,吏民鹹欲死戰。劉璋卻言:‘ 父子在州二十余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遂開城出降……”

劉璋既然尚有抵抗之力,卻選擇開城出降,是真心 「恩德與百姓」 ,還是內有原因……

劉焉當年以 「東州兵」 入駐益州,就曾對本土豪強有過壹番打壓。《三國誌·劉焉傳》載,劉焉入益州後‘ 托他事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余人,以立威刑 ’,又殺犍為太守 任岐 ,及州從事 賈龍 。

由此可見,劉焉在益州的政治架構,則以東州為主,並未依仗本土世家。

又《劉璋傳》引註《英雄記》雲,“ 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 。”至劉璋上位,東州與本土抵觸不斷,矛盾逐漸尖銳,武裝沖突時有發生,並最終釀就 「益州人」 的反叛。

即劉璋對東州世族愈加放縱,對 「益州人」 則是薄恩少義。

依《英雄記》中載,“ 先是,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 ……”換言之, 「東州兵」 中除壹部分原籍關中、河南之外,大部分原為荊、襄人士,亦可以說是外來勢力。

東州世族,雖然數次壓制了本土勢力的反抗。

但 「東州人」 亦知長此以往,東州勢力總有力竭之時,急需添補、擴充。而劉備麾下的荊州世族,與 「東州人」 有著先天的親近,故是謂首選。

但劉備入蜀,對於益州本土勢力而言,境遇卻是截然相反……

首先 ,劉璋邀請劉備入蜀的初衷,即震懾本土勢力、打破東州集團與益州集團的二元對立。 其次 ,荊州世族,本與東州世族同源。二者合流後,則會聯合打壓本土勢力。

最後 ,劉備的態度不明。劉備入蜀後,是蕭規曹隨,繼續支持外部勢力打壓本土,還是有所緩和,尚未可知。

而即使有所緩和,亦只是針對中、低階層而言。

故方有 「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於州門以諫」 。但益州地處西南,發展較之中原和荊襄相對落後,故未能形成強盛的本土世族,抑或地方武裝。

倘若劉備入蜀, 「益州人」 雖為主人,卻再無翻身之地。

故劉備入蜀,則意味著劉璋失去了東州世族的支持,而本土世族又相對弱小。當劉備兵圍成都時,劉璋已是外無援助、內無依附。 內憂外患之下,即使劉璋堅持不降,亦是孤立無援 。

除卻惹惱劉備,別無意義,故不如選擇體面壹些。

退壹步而言,即使北方曹操及時來援,劉璋亦是難逃階下之囚的命運。相對而言,劉備與其同宗,為了自身名聲與益州穩定,亦會優待劉璋。故早早投降,亦不失為壹條富貴無憂之路。

綜上所述,劉備能夠有此契機,順利入主益州,皆由東州、益州之矛盾激化而生 。

而劉備入主益州後,雖為安定南中邊疆腹地,以益州人士,以及少數民族豪酋管理各郡;歷任庲降都督中有政績者,亦皆為益州人士。

但依舊保持了以荊州、東州為主的政治架構 ……

以 諸葛亮 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職掌軍機,總攬全局;以 董和 為掌軍中郎將,並署左將軍府事, 與諸葛亮***同主持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

即以荊州為主,籠絡東州為輔,使二者盡量融合,成為政權之基礎,以掌控中樞 。又以 關羽 督荊州軍事; 張飛 為巴西太守, 霍峻 拜為梓潼太守、裨將軍,分掌各軍事要地。

同時,以東州之代表 法正 ,任蜀郡太守 「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以劉璋之女婿 費觀 任巴郡太守、江州都督,鎮守益州東南;降將 李嚴 為犍為太守,舊臣 夏侯纂 為廣漢太守,夏侯纂卒後,則以扶風人 射堅 接任廣漢,全面掌控地方政務。

並迎娶吳懿之妹,當時已是寡婦的吳氏為夫人。

又以流寓蜀中的壹流名士 許靖 為左將軍長史,以大名士 劉巴 為西曹掾, 孟光 、 來敏 、 許慈 等掌典文獻古籍。

又參《先主傳》載,“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 馬超 、左將軍長史鎮軍將軍臣 許靖 、營司馬臣 龐羲 、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 射援 、軍師將軍臣 諸葛亮 、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 關羽 、征虜將軍新亭侯臣 張飛 、征西將軍臣 黃忠 、鎮遠將軍臣 賴恭 、揚武將軍臣 法正 、興業將軍臣 李嚴 等壹百二十人上言……”

然上述諸人,皆分屬荊州、東州兩大陣營,而無壹本土世族。

是以《華陽國誌》以 「豫州入蜀,荊楚人貴」 八字評價劉備入主益州後的政治、軍事形態。

以致本土世族之抵制情緒,終蜀漢之世,亦未完全消除。此種情緒,亦為將來劉備蜀漢政權之敗亡,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