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4種動物的介紹(急急急....!!!!!)
1.猴子猴是壹個俗稱。靈長目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為猴。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卷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猴亞目又分為闊鼻猴組,又稱新大陸猴類;狹鼻猴組,又稱舊大陸猴類。本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體重只有70克。 靈長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於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狐猴有較長的鼻部。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而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與□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壹。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壹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壹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卷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稱。壹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艷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為臀胼胝。 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而指猴的1對乳頭在腹部。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而眼鏡猴、絨毛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精巢包於囊中。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胡須。有的兩肩、後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艷麗。 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營不同形式的樹棲或半樹棲生活,只有環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棲或在多巖石地區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多數能直立行走,但時間不長。多在白天活動,夜間活動的有指猴、壹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幹熱季節夏 眠數日至數周。 大多為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指猴善於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猩猩的食量很大,幾乎把絕大部分的活動時間用以覓食。疣猴科胃的構造特殊,大部種類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比較緩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體胸、腹部或騎在母背上,由母帶著活動。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只有低等猴類,如狐猴、懶猴、指猴具有壹定的交配、繁殖季節。 樹□科的頭骨特征與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類頗相似,許多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曾把它包括在靈長類內,但其外部形態和生態習性卻與靈長類有很大差異,因此,現代分類學家已把它獨立成樹□目。 靈長類化石發現於北美和歐洲、亞洲的古新世至漸新世地層中,在非洲和歐洲發現於中新世,而在南美、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則發現於更新世。靈長類的進化已有6000萬年歷史,從世界各地發現的早期靈長類化石屬原猴類,其中60多屬現已絕滅。現在美洲已沒有原猴類,只是在亞非大陸、馬達加斯加島和印度洋壹些島嶼上,還生存著少數與5000萬年前的原猴類極為相似的種類。猿猴類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5000萬年以前,大約在1500~2000萬年以前,猿類的祖先就已遍布歐、亞、非三大洲,但現今卻僅殘存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 在我國古籍中,猴子的別稱有禺,果然,獨,狨等。據《白虎通》記述:“猴,侯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侯者也。”侯,是等待、觀望的意思。 印度尼西亞加裏曼丹島的北部山區,每年5月7日是“敬猴節”。而泰國的北部山區,每年的11月1日是“猴子運動節”。2.海豚海豚 Delphinidae;dolphins 海豚屬於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通稱海豚,***有近62種,分布於世界各大洋。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海豚壹般嘴尖,上下頜各有約100顆尖細的牙齒,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 海豚喜歡過“集體”生活,少則幾頭,多則幾百頭。海豚是壹種本領超群、聰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動物。經過訓練,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除人以外,海豚的大腦是動物中最發達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百分之二點壹,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百分之壹點七。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壹部分工作時,另壹部分充分休息,因此,可終生不眠。 海豚是靠回聲定位來判斷目標的遠近、方向、位置、形狀、甚至物體的性質。有人做試驗,把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攪渾,它們也能迅速、準確的追到扔給它的食物。 海豚不但有驚人的聽覺,還有高超的遊泳和異乎尋常的潛水本領。據有人測驗,海豚的潛水記錄是300米深,而人不穿潛水衣,只能下潛20米。至於它的遊泳速度,更是人類比不上的。海豚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0公裏,相當於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 在鯨類王國裏,要數海豚家族——海豚科的種類最多了,全世界已知***有30多種。有的種類雖名叫“鯨”,如虎鯨、偽虎鯨,其實也是海豚家族中的成員。 海豚是壹類智力發達、非常聰明的動物,它們既不像森林中膽小的動物那樣見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獸那樣遇人就張牙舞爪,海豚總是表現出十分溫順可親的樣子與人接近,比起狗和馬來,它們對待人類有時甚至更為友好。 海豚救落水的人的故事,我們聽了很多很多,海豚與人玩耍、嬉戲的報道也常有所聞,有的故事甚至成為轟動壹時的新聞。經過學習訓練的海豚,甚至能模仿某些人的話音。70年代,美國的三位科學家,讓兩頭海豚學會了25個單詞。新近,太平洋海洋基金會的歐文斯博士等4位科學家,對兩頭海豚進行訓練,花了3年時間,教會它們700個英文詞匯。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把動物的“語言”或“方言”描繪得太離奇。 不過海豚確實具有與眾不同的智力。它的大腦體積、質量也是動物界中數壹數二的。目前,科學家對動物的智力有兩種不同的見解:壹種認為黑猩猩是壹切動物中最進化、最能幹的;另壹種卻認為海豚的智力和學習能力與猿差不多,甚至還要高壹些。因而有人稱海豚為“海中智臾”。 為了證實海豚有學習能力,早在1959年,壹位名叫利利的人就對壹頭海豚做過試驗。他把電極插入海豚的快感中樞和痛感中樞,當電流通過電極刺激海豚的快感中樞神經或者痛感中樞神經時,會產生快感或痛感。然後訓練海豚觸及其頭上的金屬小片,控制電流的通斷。如果電極插在海豚的痛感中樞,海豚只要訓練20次就會選擇切斷電源的金屬小片,使痛感消失。而換作猴子的話,則需要數百次訓練才能學會控制開關。這說明在某些方面海豚是有更強的學習能力。 海豚是人類的朋友,它們十分樂意與人交往親近。澳大利亞蒙凱米海灘的海豚們已經與人類建立了友誼,給人們帶來了莫大的歡樂和驚奇。也許將來有更多的海豚,在更多的地方與人類建立聯系,這種願望並不是什麽幻想:隨著人們對海豚研究的深入,我們會揭開更多的關於海豚的秘密,那時我們與海豚交往會更加容易,更加親密,更加友好! 提起海豚,人們都聽說它擁有超常的智慧和能力。在水族館裏,海豚能夠按照訓練師的指示,表演各種美妙的跳躍動作,似乎能了解人類所傳遞的信息,並采取行動,人們不禁驚嘆這美麗的海洋動物如此地聰明。那麽,海豚的智慧和能力究竟高到什麽程度?它們和人類之間的相互溝通有沒有日益增進的可能?這裏從海豚腦部的構造及生態特性入手,對它的智慧進行壹番探討。 海豚智商難以測定 海豚能做出各種難度較高的雜技動作,顯然是壹種相當聰明的海中動物。但是海豚實際上的智力情況如何呢?心理學上,“智力”壹詞大致包含三種意義:壹是對於各種不同狀況的適應能力;二是由過往經驗獲取教訓的學習能力;三是利用語言或符號等象征性事物從事“抽象思考的能力”。 根據觀察野生海豚的行為。以及海豚表演雜技時與人類溝通的情形推測,海豚的適應及學習能力都很強;但目前尚無法證明海豚運用語言或符號進行抽象式的思考。不過即使沒有科學上的確鑿證據,也不能就此認為海豚沒有抽象思考能力。 倘若海豚真的具有抽象思考能力,那麽它究竟是如何運用這種能力?而其程度又是如何?這些都是饒有興趣的問題。但現在,想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容易,因為即使是人類所擁有的智慧,也還有許多未知之處。 雖然海豚與人壹樣都屬於哺乳動物,但因生活的環境不同,相互接觸的機會不多,故人類對海豚潛在能力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那麽,人類究竟是采用何種方法來研究並探索海豚的智能呢?目前,大多數都采用下列兩種方法:壹是根據海豚解剖學上的特征,來推算海豚的潛在能力;二是實際觀察野生海豚的行為,並從行為目的與功能方面著手,推測其智慧的高低。 腦部發達不遜於靈長類 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海豚的腦部非常發達,不但大而且重。海豚大腦半球上的腦溝縱橫交錯,形成復雜的皺褶,大腦皮質每單位體積的細胞和神經細胞的數目非常多,神經的分布也相當復雜。例如,大西洋瓶鼻海豚的體重250千克,而腦部重量約為1500克(這個值和成年男性的腦重1400克相近)腦重和體重的比值約為0.6,這個值雖然遠低於人類的1.93,但卻超過大猩猩或猴類等靈長類。 至於海豚大腦半球上由腦溝所形成的皺褶,根據研究顯示,大西洋瓶鼻海豚的皺褶甚至比人類還多,而且更為復雜,它們的大腦皮質表面積為2500平方厘米,是人類的1.5倍.海豚腦部神經細胞有密度與人類或黑猩猩的幾乎沒有差別。換句話說,海豚腦部神經細胞的數目,比人類或黑猩猩的還要多。因此,無論是從腦重量和體重的比,或是從大腦皮質的皺褶數目來看,大西洋瓶鼻海豚腦部的記憶容量,或是信息處理能力,均與靈長類不相上下。 嘗試了解海豚的語言 由於海豚大腦的記憶容量和信息處理能力與靈長類動物不相上下,如果人類能與海豚相互溝通,就應該獲得許多有關海洋動物的寶貴資料,並學習到不同的表達和思維模式。與海豚壹起潛水就會發現,海豚是相當“聒噪”的動物。根據錄音調查記錄顯示,海豚使用頻率在200-350千赫以上的超聲波的喊叫聲進行“回音定位”,而人類的聽覺範圍介於16-20千赫之間,人類無法聽到海豚回聲定位所發出的超聲波。因此,我們在水中聽到的海豚叫聲,可能是海豚同類間互通消息所使用的部分低頻聲音。 人類要與海豚溝通,先決條件是要了解海豚的語言,這樣就必須分析海豚發出的聲音與行為的關聯性。事實上只要有適當的錄音設備就可能進行海豚聲音分析。然而,聲音與行為之間的並聯卻不容易掌握,目前人們還無法確切了解海豚發出的各種聲音所包含的含義。 為使人類與海豚溝通,第二種方法是讓海豚學習人類的語言,20多年前,美國海洋大學的專家們就是采用這種方式開發海豚的智能。目前海豚在專家的訓練下,已經能從訓練人員的手勢中,學習並了解單字與復合語句的意義並能作出適當的反應,但尚無法達到能與人自由交換信息的境界。 不論是研究海豚聲音與行為的關聯性,還是教導海豚學習人類的語言,以目前的進展來說,距離人類與海豚互相了解、互相溝通的最終目標都還相當的遙遠。 海豚的睡覺方式 海豚似乎永遠不眠不休地四處遊動。海豚是哺乳類動物,原先棲息陸地,後來又回到水中生活,用肺呼吸。若它們在水中持續睡覺,海豚將因無法呼吸而死。難道它們真的不用睡覺?若會睡覺,它們是睡在陸地,還是睡在海中呢? 其實若我們能夠細心觀察海豚壹段時間,便會發現它們在遊泳時,有時會閉上其中的壹只眼睛。經調查它們的腦電波得知,它們某壹邊的腦部會呈睡眠狀態。即是,它們雖然持續遊泳,但左右兩邊的腦部卻在輪流休息。 若我們能夠像海豚壹樣,壹邊睡覺壹邊工作,左右腦互相交替休息,壹心便可以二用,搭車時睡覺便不怕坐過站了。 海豚護幼奮不顧身 母海豚如果不幸小產,為了讓沒有行動能力的小海豚呼吸,它會拼命地用自己的吻部把小海豚推向水面,並不斷地重復這些動作,甚至停止覓食達兩天之久。 據水族館的人士說,壹旦小海豚死去,母海豚會奮不顧身地設法讓小海豚復生,但如果持續的時間太久情形嚴重時,連母海豚也可以因衰竭而死亡。所以,必須盡快將小海豚的屍體打撈起來,也許這樣做會避免母豚過分傷心,使其恢復體力。不過,工作人員要清除死亡的小海豚並非易事,母海豚會護著小海豚避開船只,與工作人員展開耐力比賽。 母海豚是否知道小海豚已經死亡?還是因為覺得小海豚可憐,而拼命想把小海豚推向水面?抑或只是出於壹種動物的本能?也許海豚確具有某些人類所無法了解的理性,詳細情況目前尚不清楚。 海豚救援遇難同類 古代希臘曾經流傳著海豚搭救溺水者的故事:有壹次希臘著名的抒情詩人和音樂家阿萊昂參加由壹位意大利富商舉辦的音樂大賽,結果贏得了巨額獎金。他攜帶這筆財富乘船返回希臘科林斯,不料途中卻引起船員們眼紅,欲將他殺害。他臨死之前要求再能演奏壹曲,美妙的音樂引來了壹大群海豚,阿萊昂縱身跳人海中,海豚將他負在身上,遊至安全的地方,阿萊昂因此脫險。這個故事說明,在古代人類與海豚之間的關系相當良好。那麽海豚與海豚同類之間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1994年6月,研究人員在太平洋進行海豚生態調查時,曾觀察到壹條不幸被魚叉擊中而呈昏迷狀態的海豚,在其附近,遊來另壹條海豚,並不斷地把受傷的同類推向水面,它發出的聲音,仿佛在喚醒處於昏迷狀態的受傷海豚。 海豚能識別敵友 研究人員在調查野生海豚時發現,通常壹開始海豚都不願意靠近人,似乎意識到陌生物體的存在。但當察覺人類並無敵意後,海豚的戒備之心逐漸下降,甚至可近到伸手可及的距離,它們會壹邊搖動頭部,壹邊觀察人。只要其中的壹條不經意地逐漸靠近人,其他的海豚也會慢慢地遊過來。 意大利南部夏科灣附近,每天都有十多條大西洋瓶鼻海豚遊向海灘。這些海豚對人類的騷擾似乎並不介意,而且已習慣人類用手給它們的食物和魚餌。因此,即使是野生海豚,若有適當的機會,也會與人類和睦相處。 然而,人類只有擺脫“萬物之靈”的成見,置身於海豚的世界。才能發現與海豚的其他溝通方式。 天才領航員傑克 在新西蘭首都惠靈頓,有壹座造型別致的海豚紀念碑,上書“天才領航員傑克”。 壹八七壹年的某壹天,帆船“布裏尼爾號”行經新西蘭科克海峽,因天氣突變,困於“死亡之峽”整整壹天,眼看就要遭受滅頂之災,絕望中的船長無力地在胸前劃著十字。突然,他眼睛壹亮,壹條銀灰色的大海豚從驚濤中躍起,並不時回首盼望,仿佛在說:“請放心,朋友,我知道怎樣沖出迷途,擺脫死神。”船長像在夜航中看見燈塔,想也不想就下令緊隨海豚前進。大海豚七拐八轉,終於把“布裏尼爾號”領出了恐怖之地。 從此,奇跡出現了。這只銀灰色的海豚始終徘徊在海峽附近,年復壹年地為過往船只領航。每逢有船來到,它總是躍出水面,搖搖尾鰭表示歡迎,然厚繞暗礁、躲湍流,使船只擺脫危難,船員們親切地稱它為“傑克”。 壹九壹二年,傑克結束了四十年如壹日的義務領航員生涯,悄然逝去。當地人懷著依戀之情,潛水員找到它的遺體,並在上覆蓋這國旗,隨後為它舉行了葬禮,以後又為它精雕了銅像。 海豚捕食講究分工 海豚在捕食過程中是以群體進行活動的,不僅如此,na-ture網站報道,最近壹項對佛羅裏達海岸的研究表明,每壹只海豚在捕食中還有各自的明確分工。 合作進行捕獵在很多動物集體中都已經被發現,比如黑猩猩。 但是每個個體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就如同壹個足球隊中,每個隊員都有自己的分工,這種現象在動物群體中是很少見的。 美國研究者觀察了兩組海豚,壹組由三只組成,另外壹組有2到6個成員。研究者通過在在它們的鰭上做記號確定每壹只海豚,並觀察了它們60次的捕獵活動。 結果發現,在集體捕獵過程中,這兩組海豚中總有固定的壹只在充當“司機”的角色,其它海豚則是“障礙物”的功能,“司機”海豚會將四周的小魚趕向障礙海豚所形成的包圍圈裏。 這種捕獵中的個體分工過去只在非洲母獅中發現過。壹只母獅守候在整個捕獵現場的中心,而其它母獅們在側面將獵物從四周圍向中間。 對於此次發現的海豚群體中的特殊分工,研究者說,目前還不能確定的是,這種特殊的捕獵方式是否在所有海豚中都具有,或者是否海豚只在某壹特定地區才具有。 海豚為什麽遊得快? 好的體形是遊得快的前提條件。但即使有了最好的體形,在大自然裏,要想成為遊泳健將,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完善。動物在水中遊動時,壹般總會造成壹些小小的漩渦。這些小漩渦影響了動物的遊速。海豚和鯊魚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各有不同。海豚身體上,滑溜溜的皮膚並不是緊繃繃的.而是富有彈性的。在遊動時,海豚收縮皮膚,使上面形成很多小坑,把水存進來,這樣,在身體的周圍就形成了壹層“水罩”。當海豚快速遊動時,“水罩”包住了它的身體,和它的身體同時移動。借助這個水的保護層,海豚遊動時幾乎沒有磨擦力,也不造成漩渦。 海豚救人歷史悠久 1949年,美國佛羅裏達州壹位律師的妻子在《自然史》雜誌上披露了自己在海上被淹獲救的奇特經歷:她在壹個海濱浴場遊泳時,突然陷入了壹個水下暗流中,壹排排洶湧的海浪向她襲來。就在她即將昏迷的壹剎那,壹條海豚飛快地遊來,用它那尖尖的喙部猛地推了她壹下,接著又是幾下,壹直到她被推到淺水中為止。這位女子清醒過來後舉目四望,想看看是誰救了自己。然而海灘上空無壹人,只有壹只海豚在離岸不遠的水中嬉戲。近年來,類似的報道越來越多,這表明海豚救人絕不是人們臆造出來的。 海豚不但會把溺水者推到岸邊,而且在遇上鯊魚吃人時,它們也會見義勇為,挺身相救。1959年夏天,“裏奧·阿泰羅”號客輪在加勒比海因爆炸失事,許多乘客都在洶湧的海水中掙紮。不料禍不單行,大群鯊魚雲集周圍,眼看眾人就要葬身魚腹了。在這千鈞壹發之際,成群的海豚猶如“天兵神將”突然出現,向貪婪的鯊魚猛撲過去,趕走了那些海中惡魔,使遇難的乘客轉危為安。 救助弱者出於本能 海豚始終是壹種救苦救難的動物。人類在水中發生危難時,往往會得到它的幫助。海豚也因此得到了壹個“海上救生員”的美名,許多國家都頒布了保護海豚的法規。那麽海豚為什麽要救人呢?在人們對海豚沒有充分認識之前,總以為它是神派來保護人類的。由於科學的進步,對海豚的認識進壹步加深,其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 動物學家發現,海豚營救的對象不只限於人。它們會搭救體弱有病的同伴。 1959年,美國動物學家德·希別納勒等人在海中航行時,看到兩條海豚遊向壹條被炸藥炸傷的海豚,努力搭救著自己的同伴。海豚也會救援新生的小海豚,有時候這種舉動顯得十分盲目。在壹個海洋公園裏,有壹條小海豚壹生下來就死掉了,但它仍然不斷地被海豚媽媽推出水面。其實,凡是在水中不積極運動的物體,幾乎都會引起海豚的註意和極大的熱忱,成為它們的“救援”對象。有人曾做過許多試驗,結果表明,海豚對於面前漂過的任何物體,不論是死海龜、舊氣墊,還是救生圈、厚木板,都會做同樣的事情。195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洋水族館裏,有壹條海豚為搭救它的宿敵——壹條長1.5米的年幼虎鯊,竟然連續8天把它托出水面,結果這條倒黴的小鯊魚終於因此而喪了命。 據此,海洋動物學家認為,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於海豚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原來,海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它們在遊泳時可以潛入水裏,但每隔壹段時間就得把頭露出海面呼吸,否則就會窒息而死。因此對剛剛出生的小海豚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盡快到達水面,但若遇到意外的時候,便會發生海豚母親的照料行為。她用喙輕輕地把小海豚托起來,或用牙齒叼住小海豚的胸鰭使其露出水面直到小海豚能夠自己呼吸為止。這種照料行為是海豚及所有鯨類的本能行為。這種本能是在長時間自然選擇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於保護同類、延續種族是十分必要的。由於這種行為是不問對象的,壹旦海豚遇上溺水者,誤認為這是壹個漂浮的物體,也會產生同樣的推逐反應,從而使人得救。也就是說這是壹種巧合,海豚的固有行為與激動人心的“救人”現象正好不謀而合。 海中智者人類朋友 有的科學家覺得,把海豚的救苦救難行為歸結為動物的壹種本能,未免是將事情簡單化了,其根源是對動物的智慧過於低估。海洋學家認為,海豚與人類壹樣也有學習能力,甚至比黑猩猩還略勝壹籌,有海中“智叟”之稱。研究表明,不論是絕對腦重量還是相對腦重量,海豚都遠遠超過了黑猩猩,而學習能力與智力發達密切相關。有人認為,海豚的大腦容量比黑猩猩還要大,顯然是壹種高智商的動物,是壹種具有思維能力的動物,它的救人“壯舉”完全是壹種自覺的行為。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海豚都是將人推向岸邊,而沒有推向大海。20世紀初,毛裏塔尼亞瀕臨大西洋的地方有壹個貧困的漁村艾爾瑪哈拉,大西洋上的海豚似乎知道人們在受饑饉煎熬之苦,常常從公海上把大量的魚群趕進港灣,協助漁民撒網捕魚。此外,類似海豚助人捕魚的奇聞在澳大利亞、緬甸、南美也有報道。 海豚對人類這樣壹心壹意,到底是為了什麽呢?在鯊魚面前,海豚是瘋狂的擊殺之神,攻擊人類可謂易如反掌,但卻從來沒有海豚傷人的記錄。最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即使當人們殺死壹條海豚的時候,其他在場的海豚也只是壹旁靜觀,絕不以牙還牙。對於協作精神很強的海豚,這樣的表現實在令動物學家深感困惑。 海豚也有“名字” 據俄羅斯新聞網5月24日報道,美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科學家們日前得出結論稱,每壹只處於群居狀態的海豚都擁有自己的名字,並且,同壹族群的海豚之間還能夠分辨出對方“姓甚名誰”。 科學家們將研究的地點選在了佛羅裏達海岸。研究過程中,專家們記錄下了群居海豚發出的聲音並對它們進行了分析。之後,他們從中分離出了所有能夠表明某壹具體海豚身份的聲音信號,只保留了這些聲音的頻率特種。 據悉,通過與人發出的聲音進行比較,研究人員從海豚發出的聲響中分離出了重音和其他壹些與“交談”有關的特點。試驗期間,研究人員將同壹族群的海豚分為了兩組並提取了其中壹組發出的聲音。之後,通過向另外壹組海豚播放這些聲音,人們驚奇的發現,它們居然對自己“親屬”的聲音做出了積極的反應。 參與此項研究的科學家文森特·雅尼克表示:“我們在枯水期錄制了壹些海豚的鳴叫聲並將其輸入了電腦,以便人工合成出類似的聲音。之後,我們向海豚播放了這些錄音以觀察它們的反應。結果顯示,海豚完全能夠分辨出這些聲音具體是誰發出的。” 科學家們基於這些觀察結果得出結論稱,海豚不但擁有自己的名字而且還能夠根據這些名字區分同伴,而並不是單純地依賴於聲音。雅尼克指出:“現在我們已經清楚,海豚其實和我們壹樣,也擁有自己的名字。” 科學家們認為,這種識別身份的方式對海豚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水下聲音很容易失真,只能通過較為復雜的聲音組合來識別同伴。 據悉,參與試驗的14只海豚中有9只都對自己親屬的“名字”做出了反應。不過,科學家們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麽另外5只海豚未做出任何相應的動作。或許,它們並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親戚”。 雅尼克表示,這項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它表明,海豚也擁有某些與我們人類類似的行為能力。 海豚的生存行為 在野外, 海豚會用吻部的牙齒捕捉獵物, 它們有九十至壹百只牙齒,但它們不會咀嚼, 而是把整條魚吞下海豚和鯨壹樣均是用頭頂的氣孔呼吸, 它們會遊出水面呼氣, 在再次潛入水中前, 深深的吸壹口氣它們的肺部是特別構造的, 可迅速減壓, 使它們可以潛至水深30多米的地方海豚是用尾鰭上下拍動水面而遊動的, 壹雙前鰭是幫助它們改變遊動的方向, 背鰭幫助它們穩定身體~ 而海豚的流線型身體, 可減低它們在水中的阻力, 令它們可以維持每小時30公裏的遊泳速度。 海豚最喜歡吃魚及魷魚, 每天會吃的份量約是體重的百分之四至八;它們約重二百公斤, 所以每天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