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李四光的資料

李四光的資料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黃岡人。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員地質研究所所長。建國後任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等。中科院地學部委員。1958年加入中國***產黨。當選為中國科協主席,第壹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第九屆中央委員。

李四光曾從事(ting)科化石和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長期以來,國際上壹直充斥著中國內地第四紀元冰川的謬論。1921年,他在太行山東麓和大同盆地首次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30年代在長江中下遊廬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等地發現了各類冰蝕、冰磧地形和冰磧物,撰寫了經典名著《冰期之廬山》,劃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間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並得到國內外同行積極評價。40年代考察了川東、鄂西、湘西、桂北和貴州高原等地,發表了壹系列有關論述冰川遺跡和冰期劃分的論著。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區鑒定了多處冰川遺跡,並在60年代初親自規劃和主持全國的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

李四光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認為各種構造行跡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理論,驅散了“中國貧油論”的迷霧,指導了我國石油地質普查工作,對我國東部油田的發現,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國是壹個多地震的國家,李四光為地震地質和地震預報做了很多開創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為我國地熱的開發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著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部之ting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地質學:研究構成地球的物質和地殼構造,以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的學科。

冰川:在高山或兩極地區,積雪由於自身的壓力變成冰塊(或積雪融化,下滲凍結成冰塊),又因重力作用而沿著地面傾斜方向移動,這種移動的大冰塊叫作冰川。

秦嶺:橫亙於陜西省中部偏南。東西走向。是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地理上南北方分界線的壹部分。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

長江流域:長江流域指長江幹支流的集水範圍,亦即集水面積,通稱流域面積,為180萬平方公裏,占中國陸地面積的18.8%。包括15個省(青海、雲南、貴州、四川、甘肅、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福建)2個自治區(西藏、廣西)1個直轄市(上海)的全部或部分地區。長江流域的自然分界線,北以巴顏喀拉山、西傾山、岷山、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淮陽丘陵等與黃河和淮河流域為界,南以橫斷山脈的雲嶺、大理雞足山、滇中東兩向山嶺、烏蒙山、苗嶺、南嶺等與瀾滄江、元江(紅河)和珠江流域為界;東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黃山、天目山等與閩浙水系為界;長江源頭地區的北部以昆侖山與柴達木盆地內陸水系為界;兩部以可可西裏山、烏蘭烏拉山、祖爾肯烏拉山、尕(gǎ)恰迪如崗雪山群與藏北羌塘內陸水系為界;南部以唐古拉山與怒江流域為界;長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網密布,與淮河流域難以分界,通常以通揚運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為界;長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側丘陵與錢塘江流域為界。長江流域輪廓,像兩端窄、中部寬的菱角,介於東經9033'至 122”25',北緯 24”30'至 35“45'之間,東西直距3000公裏以上,南北寬度除江源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處,壹般均達1000公裏左右。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從某種意義說,淮河也是長江的壹條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的面積則接近200萬平方公裏。

第四紀冰川:約25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裏,高緯度地區曾廣泛發生了多次冰川作用,氣候也異常寒冷,人們將處於這個時代的冰川稱為第四紀冰川。

遺跡:古代或舊時代的事物遺留下來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