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動物的文言文

關於動物的文言文

1. 關於動物的文言文有哪些

狼(蒲松齡) 壹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

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壹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馬說(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 有關動物的文言文

精衛填海

原文:又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 《山海經》

衛”,其鳴自詨(音同“消”)。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註於河。——《山海經》

譯文.

再向北走二百裏,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裏有壹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壹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註入黃河。

啟示:這個神話故事寫炎帝(傳說中的神農氏)的小女兒被海水淹死後,化為精衛鳥,常銜木石,投到海裏,壹心要把東海填平的故事。表現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持之以恒、艱苦奮鬥的精神。常比喻堅持不懈的人。

3. 學生寫的關於動物的文言文

《黔之驢》 柳宗元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驢壹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

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註釋]:1.慭: (yìn)2.噬: (shì)[評析]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上的享受和滿足,難怪它千古傳誦成為我國文苑裏壹朵永不雕謝的奇花。

《大鼠》萬歷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被啖食。

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其扉,潛窺之。

貓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之。貓避登幾上,鼠亦登,貓則躍下。

如此往復,不啻百次。眾鹹謂貓怯,以為是無能為者。

既而鼠跳擲漸遲,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貓即疾下,爪掬頂毛,口齕首領,輾轉爭持,貓聲嗚嗚,鼠聲啾啾。

啟扉急視,則鼠首已嚼碎矣。然後知貓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彼出則歸,彼歸則復,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劍,何異鼠乎! ——《聊齋誌異》釋義1.闔:關上2.逡巡:偷偷地3.啻:止4.遲:慢,漸遲:漸漸地慢了下來5.碩:碩大6.掬:抓7.齕:含著8.噫:語氣詞乞 貓(明)劉基 原文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善撲鼠及雞。

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

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註釋盍:何不,為什麽不。

垣墉:都是指墻,“墉”指高墻。 若之何:為什麽要。

譯文 趙國有個人(他家)老鼠成災,(他)到中山國求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貓)。貓善於捕捉老鼠和雞。

壹個多月,老鼠沒了雞全沒了。他的兒子覺得貓是禍患,告訴他的父親說:“為什麽不去掉貓?”他的父親說:“這不是妳所懂的。

我所擔心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就偷竊我的糧食,毀壞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墻壁,破壞我的器具,我將會挨餓受凍。

不擔心沒有雞啊!沒有雞的話,不吃雞就完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如此怎麽能驅除貓啊!” 1.解釋加點詞 (1)趙人患鼠 患:遭受禍害 (2)乞貓於中山 乞:向人討 (3)中山人予之 予:給 (4)其子患之 患:以……為患 (5)是非若所知也 是非:這不是。

若:妳 (6)不病於無雞乎 病:擔心 (7)去饑寒猶遠 去:距離 2.翻譯句子 (1)中山人予之,善撲鼠及雞。 (2)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3)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 (4)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3.兒子為什麽要求父親去除家中的貓? 因為貓不但吃鼠,而且連雞也吃光了。

4.趙人同意兒子的要求嗎?為什麽? 不同意。因為趙人認為貓可以滅鼠是問題的主要方面,貓吃雞是問題的次要方面。

只要能滅鼠吃雞是次要的,所以應該留貓。 5.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壹個什麽道理? 看問題要用長遠眼光,權衡利弊,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做事、用人都應權衡利弊大小:做事不要怕付出帶價,因噎廢食;用人不要責備求全,以瑕掩玉。)

4. 關於保護動物的文言文和古詩,成語.

關於鳥的古詩 鷺鷥 杜牧 雪衣雪發青玉觜,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壹樹梨花落曉風.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鵝鵝鵝 曲頸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天凈沙①·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②,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③.夕陽西下,斷腸人④在天涯⑤.唐]韋應物的《聞雁》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池鶴 唐白居易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裏有風標.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臨風壹唳思何事?悵望青田雲水遙.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尋常百姓家.為迎新燕入,不下舊簾遮.翅濕沾微雨,泥香帶落花.巢成雛長大,相伴過年華.和鳥有關之諺語* ◎夫妻本是同林鳥比喻夫妻本是壹時的伴侶,遇有危險之時,只能各奔前程,自求多福.◎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鳥將死亡,其鳴聲是十分悲傷淒涼的.比喻人若將死亡,則所說的話是良善而有價值的.◎蛇無頭而不行,鳥無翅而不飛比喻群眾失去首領,即不能有所行動.◎深山出俊鳥比喻窮鄉僻壤也會出現相貌俊秀或有才幹的人.◎人來投主,鳥來投林比喻人擇主而事,擇地而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為謀取錢財而不惜生命,就像鳥為了覓食而喪生壹樣.◎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比喻作事積極或及早者,能獲得利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比喻人很難改變他原始的身分.◎黃鷹抓住了鷂子的腳鷹和鷂子的腳互相抓住,正好像鐵環壹樣互相緊扣在壹起.比喻兩人十分親密而不肯分離.◎偷雞不著蝕把米比喻想占便宜,結果反倒吃了虧.◎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菱角磨作雞頭有棱有角的菱角被磨成圓滑的雞頭.比喻人歷經眾多苦難挫折.◎公雞給黃鼠狼拜年兇多吉少.黃鼠狼喜歡吃雞,公雞向黃鼠狼拜年,必定大難臨頭.◎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黃鼠狼喜食雞,故比喻人不懷好意,別有居心.◎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雞狗的叫聲都能聽到,但至老死都不相往來.◎雞兒不吃無工之食比喻人不能無緣無故接受優待或贈與.◎家雞打的團團轉,野雞打的貼天飛比喻至親雖受委屈、責難,但仍不肯離去.◎旗桿上綁雞毛好大撣子.比喻膽大包天.◎蒼蠅不抱沒縫的雞蛋比喻事生有因,唯有自己先做錯,別人才會來欺侮.◎三更燈火五更雞比喻勤奮刻苦,晚睡早起.◎野雞戴皮帽兒充鷹.意指野雞戴上皮帽子假裝是老鷹.譏諷人冒充主人或自以為了不起.◎雞蛋裏挑骨頭比喻故意挑剔.◎拿雞蛋往石頭上碰雞蛋碰石頭 比喻自不量力,自討苦吃.◎拿著雞毛當令箭部屬欺上瞞下,濫用職權,公然發號施令.比喻玩弄權術.◎不管講雞講鴨,我只講鵝 全句指不管別人說什麼,我只壹味胡說八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生在世應該做些好事,留下好名聲.◎燕雀安知鴻鵠誌比喻庸俗者無法理解誌向遠大者的抱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兩相爭持,第三者得利 關於鳥的歇後語 愛叫的鳥——不做窩 百靈鳥碰到鸚鵡——會唱的遇上會說的(比喻各有特長.) 百靈戲牡丹——鳥語花香 百年鳥龜下臭卵——老壞蛋 百鳥展翅——各顯其能 草原上的百靈鳥——嘴巧 長翅膀的小鳥——歡躍欲飛;遲早要飛 長蟲鉆到鳥銃裏——拐不過彎來 吃了鳥槍藥——火氣沖天 癡鳥等湖幹——癡心妄想 翅膀長硬的鳥——要飛了 出籠的鳥兒——有去無回 吹火筒打鳥——不是真槍 竄蛇盯小鳥——列奏(逮住) 打鳥沒打中——非(飛)也 打鳥人的眼睛——盡往上看(比喻眼高,凈交些有用人.) 打鳥政策——睜只眼閉只眼 打鳥姿態——睜只眼,閉只眼 鳥的俗語 槍打出頭鳥 天高任鳥飛 小鳥依人 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與鳳同飛出俊鳥,與虎同眠無善獸 笨鳥先飛 驚弓之鳥 飛鳥盡,良弓藏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5. 有哪些關於動物的文言文

1、《馬說》南宋·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黔驢技窮》唐·柳宗元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壹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3、《狼》清·蒲松齡

壹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壹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4、《世無良貓》清·樂鈞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遊戲,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是無貓邪,是不會蓄貓也。

5、《乞貓》明·劉基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6. 動物的古文

《黔之驢》 柳宗元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壹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註釋]:

1.慭: (yìn)

2.噬: (shì)

[評析]

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上的享受和滿足,難怪它千古傳誦成為我國文苑裏壹朵永不雕謝的奇花。

《大鼠》

萬歷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被啖食。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其扉,潛窺之。貓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之。貓避登幾上,鼠亦登,貓則躍下。如此往復,不啻百次。眾鹹謂貓怯,以為是無能為者。既而鼠跳擲漸遲,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貓即疾下,爪掬頂毛,口齕首領,輾轉爭持,貓聲嗚嗚,鼠聲啾啾。啟扉急視,則鼠首已嚼碎矣。然後知貓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則歸,彼歸則復,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劍,何異鼠乎!

——《聊齋誌異》

釋義

1.闔:關上

2.逡巡:偷偷地

3.啻:止

4.遲:慢,漸遲:漸漸地慢了下來

5.碩:碩大

6.掬:抓

7.齕:含著

8.噫:語氣詞

7. 孔子故事涉及動物的古文,還有他的含義是什麽

在古籍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拾遺記》上記載:“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裏人家,文雲:‘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很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紱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當時就有相者說:“夫子繼殷湯,水德而素王.”意思是孔子上承殷湯,是無冕之王.這個故事就是“麟吐玉書”和“麒麟送子”傳說的由來.關於孔子的出生,在巨野有“孔母夢麟”的傳說:孔子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從商丘到曲阜,巨野是必經之路.有壹次孔母顏征在跟隨家人自商丘返鄉,路過巨野的麟山,看到麟山風景優美,就提議在此歇腳.她坐在麟山上的壹棵樹下,打了壹個盹,忽然夢見麒麟入懷,醒來感而有孕,十壹個月後就生下了孔子.到孔子出生的前兩天,麒麟又到曲阜闕裏人家送去玉書三卷.在明本《巨野縣誌》中有這們的記載:“巨野南有樵氏山,世傳樵氏山產麟,麟吐玉書於闕裏,因名麟山.” 但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莫過於“西狩獲麟”的典故.到了孔子晚年,麒麟再壹次現身.《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觀之,曰:‘麟也’取之”.大野,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巨野縣.《孔子家語》也有類似的描述,也更詳細:“孔子曰:‘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害,吾是以傷焉.’”孔子認為,麒麟是靈獸,只有君王賢明,太平盛世才會出現.現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麒麟怎麽會出現呢?它的出現又死去,不是好征兆,恐怕國之將亡,自己的生命也到頭了.於是命令弟子就地掩埋,堆了個大墳堆,就是現在的麒麟冢.麒麟冢位於巨野縣城東十二裏麒麟鎮獲麟集村西北3裏處,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周列國誌》記述,七十壹歲的孔子埋葬麒麟之後感情難以控制,撫琴悲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兮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他編修的《春秋》正是止於這壹年.《春秋》的最後壹句話即是“(魯)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從此孔子無心著述.終因傷心所致,兩年後就去世了.因為孔子夢麟而生,見麟而死,麒麟的出現貫穿了孔子的壹生,所以《春秋》這部書後來被人們稱為“麟史”,或“麟經”.麒麟從此成為孔子的化身而被尊為“聖獸”.到了元代,在巨野又有了孔子和麒麟相關的故事.《巨野縣誌》記載,元代至正年間,巨野有壹名縣尹,名字叫孔浩,是孔子的五十三代孫.他在這裏做官三年後致仕,“上書請留”,把家安在這麒麟冢旁邊,並且修建了春秋書院.後來因為麒麟臺地地勢太窪,受水患的侵擾,舉家遷到縣城南二十多裏的吉星灘,就是今天的大義鎮孔樓村.幾年後,又取春秋“微言大義”之意,將春秋書院改為大義書院,每年春秋兩季到麒麟臺來祭祀先祖.他認為,這裏不僅埋藏著壹只麒麟,而且還有孔子的靈魂,所謂“先祖靈爽必棲於此”.孔子第五十五代衍公孔克堅撰寫的《重修大義書院碑記》裏,對這件事有祥細的敘述.現在巨野有大義鎮,鎮裏有個孔樓村,村民絕大多數姓孔,他們都是孔子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