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籍文獻中,白龍馬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對白龍馬形象進行藝術改造加工,這首先是《西遊記》作者對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化傳統中積極因素繼承和發展的產物。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龍與馬有著不解之緣,如《漢郊祀歌十九首》中的《天馬》中稱天馬“今安匹,龍為友”,“龍之媒”;文康《兒女英雄傳》中的主人公安公子就是以“龍媒”這個字去配“驥”這個名的。尤其在浪漫主義作品中,還有許多以龍為坐騎的人物形象,他們大都是那些因不滿於汙濁的塵世,壹心去追求美好理想而超越現實的賢哲。如《莊子˙逍遙遊》中的那位因“世蘄乎亂”而“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屈原作品中乘龍者的形象就更多了,如“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涉江》),“駕飛龍兮北征”(《湘君》),還有“駟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風余上征”,“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麾蛟龍使梁津兮,沼西皇使涉予”,“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離騷》);而在李白的作品中,也有為太陽神羲和駕車的“六龍”形象。這些賢哲雖受到了現實社會的傷害,但都堅持追求美好的理想而無悔,而中華民族的神物——龍,便成為了他們超越現實,到達理想境界的得力助手。在這壹點上,吳承恩與其前輩們頗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