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前身是創辦於安慶的省立安徽大學1928。1946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2月遷至蕪湖。後來,它經歷了幾個階段,如安徽師範大學,合肥師範大學,皖南大學(由劉少奇同誌題寫)和安徽工農大學。1972,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命名為安徽師範大學(郭沫若同誌題詞)。2005年,蕪湖師範學院並入安徽師範大學。
在8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周、郁達夫、蘇、陳望道、朱湘、朱光潛、王行公、楊良公、、陶隱、張維慈、丁、、項南、徐階等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和社會賢達先後匯聚菱湖、鏡湖之畔著書立說。經過壹代又壹代教師的辛勤耕耘、勵誌實踐、後學養成、逐次晉升、言傳身教,磨礪出“樸素、完美、追求卓越、不懈自強”的精神,積澱出“治學嚴謹、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培養出“勤奮、審慎、樸素、謙虛、知行合壹、求真創新”的人才,自成立以來,為國家培養了20多萬名全日制高級專門人才。
學校現有17個學院,包括文學院、政治學院、法學院、經管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歷史與社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土地資源與旅遊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學校學科涵蓋文學、歷史、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形成了博士-碩士-學士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等不同層次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目前有博士學位授權壹級學科5個,二級學科授權博士學位45個,博士後流動站5個,碩士學位授權壹級學科26個,二級學科授權碩士學位128個,省重點學科18個,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3個,本科專業87個。教育部設立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安徽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5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3個,1個。
學校現有教職工24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410余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810余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支持人才7人,“皖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講師7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8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47人,省教學團隊5個,省教學名師10人,省教學新秀12人。各類學生37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800余人,國際學生200余人,成人本科生1600余人。
校園總占地面積195.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0.06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4.75億元。學校圖書館是我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藏書豐富,門類齊全。藏書285萬冊,善本600余種,其中明嘉靖收藏的《洪武鄭雲》是我國唯壹的全本書、《同治》、《李太白杜工部全集》是我國的善本書,館藏資源基本實現數字化。學校有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安徽師範大學學報》《高校輔導員學報》《學習漢語》《安徽師範大學報》等各種學術期刊和報紙。
學校是中國首批獲準公費招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之壹,也是國家漢語教育基地和安徽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學校先後接待了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海外留學生進行長期和短期學習和學術教育,與美國、英國、德國、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和學術交流關系,與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
學校還是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研究基地、教育部全國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安徽省高校教師培訓中心、安徽省優秀司法人才培訓基地、安徽省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幹部培訓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安徽省旅遊中職骨幹教師培訓基地。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校在更高的起點上,大力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學科引領、開放興校、依法治校、文化興校”的戰略,堅持科學發展、內涵發展、和諧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以上數據截至201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