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為什麽喜歡偽造古籍

古人為什麽喜歡偽造古籍

要知道古書在流傳過程中會產生的錯誤,首先要了解古書是以何形式流傳的,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壹、古藉簡介記錄古代文獻之書籍.《說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稱故籍、故書、載籍等.古代文獻,最早見載於甲骨、金石,“甲骨蔔辭”也稱“殷墟書契”.作為最早的正式書籍,為用竹木及縑帛記錄文獻之簡牘、帛書.晉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群魏襄王墓出土之《紀年》、《穆天子傳》等竹書,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簡書,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之《秦律》等簡策,以及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之《老子》、《經法》、《戰國縱橫家書》等帛書,為傳世之最早古籍.漢代紙問於世,遂有手抄、唐寫、宋元明清刻印書籍.據國務院古籍小組的規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為斷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記錄古代文獻之書籍,通稱為古籍.據古籍目錄《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地方誌綜錄》、《販書偶記》以及佛藏、道藏、通俗小說、講唱文學、金石碑錄等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存古籍約10萬多種. 二、古籍類別與版本 善本:書籍精加校勘,錯誤較少者.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全集·集古錄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廟碑》:“自天聖以來,學者多讀韓文,而患集本訛舛,惟余家本屢更校正,時人***傳,號為善本.”又,珍貴難得之舊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舊拓碑帖等,通常亦稱為“善本”. 孤本:僅留存壹份之書本.壹部書之某壹書本,未刻之手稿,碑帖之舊拓本,在現世間僅有壹份流傳者,均可稱為孤本. 藍本:謂著書或刊書所依據之舊本.《居易錄》:“今方修壹統誌,似當以舊通誌為藍本.”凡是重刊或校勘,必以最精之本子為藍本. 刻本:又稱“槧本”、“刊本”,雕板印成之書.我國雕板印書始於隋唐,至宋而大盛.按刻書之不同情況及刻本之不同類型,可分各種不同型式:以時代區別,有宋、金、遼、元、明、清刻本;以地域區別,有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蘇、安徽、四川等各地刻本;以刻書者區別,有官刻、私刻、坊刻等;以版式區別,有九行本、十行十八字本、四周單欄本、左右雙欄本、竹節欄本、白口本、黑口本、兩節本、袖珍本、巾箱本等;以字體區別,有大字本、小字本、宋體字本、軟體字本(亦稱寫刻本)、篆字本、梵文本、滿文本、滿漢文合刻本等;以墨色區別,有朱墨印、幾色套印等;以紙張區別,有皮紙本、麻紙本、棉紙本、竹紙本、開化紙(亦稱桃花紙)本、宣紙本、毛邊紙本、毛太紙本、羅紋紙本、連史紙本等;以裝訂形似區別,有經折裝(亦稱梵夾裝)本、旋風裝本、蝴蝶裝本、包背裝本、線裝本、毛裝本、金鑲玉本等;以刻書先後區別,有原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初印本、後印本等;以內容及價值區別,有足本、殘本、增訂本、刪節本、繁本、簡本、批點本、評本、單疏本、集解本、重言重意本、纂圖互註本、繡像本等. 祖本:壹種書最初刻印之本.壹種書在不同時期往往刻有多種本子,難免產生訛誤,而祖本則保持其本來面貌,因此為人所重. 原本:第壹次寫成或刻成之書本.為對增訂、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與增訂、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壹種著作之發展過程. 定本:壹書之最後確定之本.指自己編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壹定時間內,已經整理完畢,最後確定,準備發表之本子. 副本:同壹書籍抄出之副本.為對正本而言.過去公私藏書家,得壹稀見圖書,依樣重寫,儲作副本.《隋書·經籍誌》:“煬帝即位,秘書三閣,限寫五十副本”.今亦指國家對內或對外文件之正式簽署之副本,備存查和通知有關方面之用. 別本:同書同壹來源之另壹本子.亦稱“副本”.《南史·劉孝綽傳》:“又寫別本封至東宮.”又,同書另壹來源之本子.亦稱“異本”.因所根據之來源不同,內容也有出入.如:書有《別本十六國春秋》,帖有《黃庭堅別本》.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體版式刻印之書本.宋無刻本,多以擅長書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兩代刻書往往予以摹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稱. 影刊本:照原書版式影刊之書本.珍貴之古籍,為存原書面貌,以適應研究之需要,清乾、嘉以後,常用影刊方法加以傳布.如黃丕烈所刻《士禮居黃氏叢書》,其法大都先照原書影摹,然後上版開雕.攝影術發明後,亦有用原書照相雕版者.刻成之後,與原刻相仿,精工者幾難識別.自影印興,影刻之書漸少. 抄本:也稱“寫本”.即抄寫之書本.習慣稱唐以前為“寫本”,唐以後稱“抄本”.宋以後,雕版雖以盛行,但抄本與之並行,如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皆為抄本;有些較為專門或需要不廣之著作,仍靠抄本流通.更有抄書者系著名藏書家或學者;除書之內容外,其手跡也值得珍重.故抄本圖書壹直為人們所重視,藏書家以精抄本與宋元刻本相次比.對於不詳年月之抄本,約在清嘉慶以前者通稱“舊抄”,晚清者稱“近抄”,辛亥革命以後者稱“新抄”.對於確定為明代或清代之抄本而無從斷其年月者,則統稱“明抄”或“清抄”. 朱墨本:用朱、墨兩種顏色套印之書本.最早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資福寺所刻無聞和尚《金剛經註解》卷首之《靈芝圖》和經註,都用朱墨兩色套印.沿至明末,吳興(今湖州市)閔齊吉、淩檬初兩家盛用兩色套印,墨色印正文,朱色印評語及圈點. 珍本:指具有歷史、藝術和類別科學價值之珍貴罕見之寫本或刻本. 初印本:書版刻成後第壹次印刷之書本.特點是字畫清晰,賞心悅目,故為藏書家與讀者所重. 後印本:歷次再版印刷之書本.其字跡漫漶,版斷框歪,墨色暗淡,故不受人喜愛. 重刻本:壹種書重新刻印之本.相對原本而言.不但字體版式與原本不同,在文字內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說明. 道藏本:根據道藏刻印之書本.同樣,佛經中亦有“磧砂藏本”、“嘉興藏本”等稱呼. 卷子本:用卷軸裝訂之書籍.唐以前抄寫書本均用長幅紙,卷成壹束.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唐人寫本存於今者皆為長卷,如手卷之狀,收藏家謂之卷子本.” 百衲本:用百種不同版本之殘卷零頁配合或匯印而成壹部完整之書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補綴之稱.如商務印書館影印之《百衲本資治通鑒》、《百衲本二十四史》. 殘本:內容殘缺不全之書本. 配本:壹部書因有殘缺,用其它版本之同壹種書予以配全,故稱. 三朝版:經過三個朝代修補之書版.南宋杭州國子監,所藏各種書版多有殘缺.元朝時,將這些版片轉入西湖書院,加以修補印行.至明洪武八年,書版又移至南京國子監,再次進行修補印刷.對這部分遞經宋、元、明三朝修補之書版,後人稱為“三朝版”.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之書本.活字印刷為宋仁宗慶歷時(1041——1048年)畢升所發明.其法,用膠泥刻字,火燒使堅,排版印刷.為中國之偉大創造,早於歐洲活字印刷400多年.元代又創木活字.明弘治時創銅、鉛活字,為我國近代鉛字印刷術之前導. 影印本:根據原書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書本.有膠印、大石印、珂羅版(即玻璃版)印、銅版印等.稀少、罕見之圖書資料,為研究之需,常用原書影印,以廣流傳. 石印本:以藥墨書寫於特種藥紙上,用石制版印刷之書本.用攝影制版石印之書,則稱“大石印本”. 排印本:用活字排印之書本.為區別版本,通常稱鉛字排印之書為“排印本”,而其它活字排印之書則分別稱為“泥活字本”、“銅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拓本:即摹拓金石彜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紅色拓者稱“朱拓”,黑色拓者稱“墨拓”,最早拓者稱“初拓”.初拓字跡(或圖案)清晰,墨色勻凈,較為珍貴. 稿本:即作者之原稿.作者親筆寫定者稱“手稿本”,經過整理譽清者稱“清稿本”. 影寫本:用紙覆於原書上影寫成之書本.其點畫行款,壹依原本.壹般專指影寫宋、元善本,如明末常熟毛晉及古閣據宋本影寫,非常精工. 校本:根據不同本子和有關資料核對過之書本.取某書之壹本子作底本,搜羅壹種或幾種不同本子及有關資料相核對,發現其訛誤衍脫,即在底本上加以批註.如只傳抄他人所校,則稱為“過錄校本”. 內府本:明、清兩代宮廷內部刻印之書本.校勘,刻印,都較精良.清昭梿所撰《嘯亭雜錄續》有內府刻書目錄壹卷,可資檢覽. 藩刻本:明代分封各地之藩王所刻印之書本.因有些藩王、子孫及其門客頗有學問,而且刻印之書所據底本多為禦賜宋、元善本,故其版本價值較高. 聚珍本: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書.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庫全書》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鐫木單字25萬余枚.高宗以活字版名稱不雅,改稱“聚珍版”.凡排印之書,首有高宗題詩十韻,每書首頁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稱武英殿聚珍版書.乾隆四十壹年(1776年),頒發聚珍版於東南各省,並準所在鋟木通行.先後承命開雕者有江寧、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書籍,通稱為“外聚珍”,而將武英殿聚珍版稱為“內聚珍”,以示區別.後來中華書局創制仿宋體鉛字,就名為“聚珍仿宋版”. 閔版:明萬歷、天啟年間,吳興閔齊伋、淩蒙初采用朱墨與五色套版所印之書.其選擇經、史、子、集各類凡士人習用書籍,專輯前人評論批點,使用方正宋體字和優質白紙,作朱墨兩色或兼用黛、紫、黃各色套印,後人稱為“閔版”.特點為詞義顯豁,脈絡分明,行疏幅廣,光彩奪目.近人武進陶湘,編有《明吳興閔版書目》. 麻沙本:南宋福建省建陽縣麻沙鎮書坊刻印之書本.因該地盛產榕樹,木質松軟,易於雕版,故書坊集中,於當時圖書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但由於書賈射利,校勘粗疏,刷印低劣,故《石林燕語》有“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之說. 蜀本:四川刻印書本之總稱.宋代眉山為四川刻書中心.刻書多為大字顏真卿體,故又有“眉山本”、“蜀大字本”之稱. 浙本:浙江刻印之書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臺州本.宋代浙本大都字體方整、刀法圓潤,為宋版之上品. 閩本:亦稱“建本”,即福建刻印之書本.又分建寧本、建陽本、麻沙本等. 宋本:宋代刻印之書本.雕版書至宋代而大盛,杭州、建陽、眉山等都為當時刻書中心.公私所刻,有監司、家塾、坊肆等.其風格北宋質樸,南宋挺秀;多仿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字體;白口居多,至南宋中後期出現細黑口;避諱較嚴.所印書籍,校勘精審、雕印精美者頗多,往往為後世刻本所依據,為學者所重視. 金本:金代刻印之書本.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陽(又稱平水,今山西臨汾),其地產紙豐富,書坊很多,設有管理出版機構.所刻著名者有《劉知遠諸宮調》、《蕭閑老人明秀集註》等.此外,山西運城所刻之《藏經》及河北所刻之經書、音韻學書,也頗有名. 元本:元代刻印之書本.元代雕版中心在杭州、建陽、平水等地.公私所刻,無論校勘與雕印,不乏精品,堪與宋本媲美.其風格、字體大都摹仿趙孟頫書法,扁方圓活,常用簡體字,黑口、雙魚尾居多,初期行字疏朗,中期以後行格漸密,由左右雙欄趨向四周雙欄,目錄和文內篇名上常刻有魚尾. 明本:明代刻印之書本.明代雕版之普遍,出版量之龐大,前所未有.版畫藝術、銅活字版及彩色套印,為明代雕印技術發展之輝煌成就.但有些刻本校勘不精,刪節不當,甚至妄改書名、偽造古書,後人多有批評.明初刻書猶沿元代風格,黑口居多,正德、嘉靖間,出現仿宋風氣,白口為多,字體橫平豎直,起落頓筆有棱角,字形方正,顯得板滯.萬歷以後,字形由方變長,字畫橫輕直重;部分家刻及坊刻本出現軟體字,較為美觀. 高麗本:亦稱“朝鮮本”,指朝鮮刻印之中文古籍.我國印刷術很早傳入朝鮮,朝鮮刻印之書流入我國也很多.無論刻本或活字本,均為軟體大字,皮紙精印,書品寬大,醒人眼目. 東洋本:亦稱“日本本”,即日本刻印之書本.我國印刷術首先傳入朝鮮,其次為日本.日本所刻古籍,多用美濃紙精印,近似朝鮮本,但在字體與裝訂等方面,下朝鮮本壹等.有些書行間註以平假名或片假名,較容易識別. 越南本:越南刻印之書本.越南之印刷術也從我國傳入,故刻印風格及裝訂形式與我國基本壹致.流入我國之書籍,大都在相當於清道光鹹豐年間刻印,未見有更早印本. 官刻本:歷代各類官方機構刻印之書本.如宋代秘書監、轉運司、茶鹽司、公使庫、郡庠、縣齋以及州府縣學,元代國子監、各路儒學、府學、興文蜀,明代經廠、南北兩京國子監,清代武英殿等所刻之書,都屬於官刻本. 監本:歷代國子監刻印之書本.監本始於五代後唐,宰相馮道命判國子監事田敏等校定九經,刻版印售.以後國子監都印圖書,以經、史為主.明朝南北兩京設立國子監,都有刻書,故有南監本、北監本之稱. 家刻本:私人刻印之書本.亦稱“家塾本”.私家刻書為宋代以來雕版事業之重要組成部分,因不以營利為目的,校勘、刻印俱精,版本價值頗大.其中著名者,如宋陸遹刻《渭南文集》、黃善夫宗仁家塾刻《史記正義》;元平陽府梁宅刻《論語註疏》、古遇陳氏刻《尹文子》;明袁褧嘉趣堂刻《世說新語》;清黃丕烈刻《士禮居叢書》等. 坊刻本:簡稱坊本,指書鋪刻印之書本.因以營利為目的,壹般雕印不如官刻本之精,校勘不如家塾本只審.但也因地因人而異,如宋代臨安陳氏書棚本,校印精湛,極為人所重;福建麻沙本,訛誤較多,人多不貴之.因坊刻本面向大眾,許多醫書、民間文學賴以流傳,故頗受人們喜愛. 三、主要錯誤輯佚(缺失):由於古藉承載物有甲骨、簡、金石、帛等形式,在某種情況下都會受到損壞,造成句字缺失,甚至整本整卷殘缺不全,雖然後人會整理出“輯佚本”,輯佚本幾乎壹定會有錯漏、誤解.輯佚可能是古藉傳出錯最大的原因.有時不是整段缺失,會少寫少抄壹字,往往被稱為“脫字”. 錯字(別字):古人在謄刻、謄寫、排字等過程中由於疏忽、誤讀、誤認、通假字等原因造成錯字.有些錯字是關鍵字眼,甚至會造成後人對某壹歷史事件的誤解.例如況周頤在《蕙風詞話》卷四中提到:“朱淑真詞,自來選家列之南宋,謂是文公侄女,或且以為元人,其誤甚矣.淑真與曾布妻魏氏為詞友.曾布貴盛,丁元以後,崇寧以前,大觀元年卒.淑真為布妻之友,則是北宋人無疑.李易安時代,猶稍後於淑真.即以詞格論,淑真清空婉約,純乎北宋.易安筆情近濃至,意境較沈博,下開南宋風氣,非所詣不相若,則時會為之也.池北偶談謂淑真璣圖記,作於紹定三年.紹定當是紹聖之誤.紹定、理宗改元,已近南宋末季.浙地隸輦轂久矣.記雲:‘家君宦遊浙西.’臨安亦浙西,詎容有此稱耶.”由上文可見,紹定是紹聖之誤,壹字之差,謬之千裏.這也是壹個古藉出錯的主要原因. 誤中國文字幾千年來詞意變化很大,早期古文又十分簡練,會造成後人在閱讀時產生不同的理解結論,如果流傳載體同時有缺失,後人在整理時加入自己的理解,就會產生很大誤解. 張冠李戴:同在以上《蕙風詞話》同壹卷中,指出歐陽修的壹首詞誤入朱淑真集. 以訛傳訛:古人讀書人少,寫書人更少,當壹專家泰鬥在書中寫出錯誤結論時,很少有人去懷疑其正確性,後人引用此論,導致以訛傳訛. 標點錯誤:古書沒有標點,後人在標點過程中會加入自己的理解,不壹定是古人的願意,甚至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意思. 標音錯誤:在校勘過程中,註音也是工作內容之壹,校勘者對原文註音的理解不同,也會造成壹定錯誤. 年代錯誤:對古藉出現、整理或作者生存年代的誤認. 以上為幾種主要錯誤,由於本人不是這方面專家,只是對此感興趣的“票友”,答案不能作為專業使用,僅供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