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擴展:
豆蔻是中國成語,拼音是dòu kòu nián huá,意思是女孩子十三四歲。壹代是指壹個女孩的青春。出自唐代杜牧的《送別》詩。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景兆萬年(今陜西Xi)人。杜佑之孫。唐代文人與大和進士。
歷任淮南節度使秘書、禦史監察、宣州團練裁判、殿中禦史助理、內祀、左補缺、史館編史、司勛、袁外郎、黃、遲、穆、胡刺史。晚年居樊川,人稱杜樊川。
性是直截了當、不拘小節、不屑壹顧的。自負而足智多謀,詩文皆名。這篇文章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阿房宮賦》,其詩明快雋永,絕句尤其被人稱道,被譽為天下小杜。
就像李商隱壹樣,他們被統稱為“小杜麗”。他的代表作有《博秦淮》、《江南春色》、《赤壁》、《體悟江亭》等,家喻戶曉。年輕的時候,我很擅長讀《孫子兵法》。我曾經註意到孫子兵法的十三篇文章。他還撰寫了《罪惡衍》、《戰爭論》、《保衛》、《原十六衛》等當代軍事文學理論。
會昌三年(843),趙義軍大亂,李德裕上書用兵方法,被德裕采納。樊川文集作者。1978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詩歌劄記》、《樊川文集》。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三,所以按照唐人的習慣叫他“杜十三”。杜牧的政治才華出眾。少年時,他在唐憲宗討伐藩鎮,振奮朝政。
學習後,他關心軍隊。後來,杜牧專門研究《孫子兵法》,寫了《孫子兵法》十三篇,還寫了很多施政報告。尤其是有壹次,被宰相李德裕采納,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廣泛學習經典和歷史,尤其註重治亂和軍事。杜牧23歲寫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寫了壹首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看法。這個時候,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