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張漁的簡介

張漁的簡介

張漁 (1906~1941.6)原名張福榮,字伯華。現臨淄區齊都鎮趙王莊人。幼年家貧,十多歲才得入學本村私塾,依靠父親和二叔父給地主看塋守墓的收入,完成了省立第四師範的學業。以後經人幫助,去國民黨博山縣黨部當了壹名庶務員。不久,當洞察到國民黨內部爾虞我詐、枉法自肥的真象後,便憤然自去,先後在辛店私立通惠小學、縣立西關小學任教。1938年1月,日軍入境,張漁便在家鄉組織抗日自衛團,投身臨淄三大隊,任壹連(中隊)連長。臨淄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調任臨淄壹區區長,1940年12月,升任縣長。

軼事

在任縣長時期,他十分重視民兵的建設,除去處理日常行政工作,他把精力放在組織民兵學習、訓練和實地演習上,極大地提高了民兵的政治覺悟和戰防能力。駐桓臺縣的山東保安二十四旅二百多人,進犯臨淄槐樹務村,企圖抓丁搶糧,全村民兵閉門自衛,據守兩小時,敵終未得逞。

張漁由於出身貧寒,從小養成了艱苦樸素、愛好勞動的習慣。當了縣長後,沒有半點官架子,處處以身作則。在抗日根據地,挖掘村村相連的交通溝(也稱抗日溝)是堅持平原遊擊戰的戰略措施。他以普通壹民的姿態,每晚在工地和群眾壹塊掘土、擡土……。他常說:“幹活不出汗,不象莊稼漢。”農忙季節,他帶領機關人員投入生產。重活,推車挑擔;巧活,揚場垛垛,他都幹得來。至今,原臨淄五區身經抗日戰爭的老年人還懷念著說他是個“好莊戶縣長”。

1941年春,人民生活十分困難,他的妻子帶著孩子,從三十裏以外來找他,要求住幾天,再帶點錢回去度荒。張漁看了看骨瘦如柴的孩子和衣服襤褸不堪的妻子,沈默了多時,說:“妳回去吧!現在到處都很困難,部隊也是紮緊腰帶艱苦抗戰,堅持到麥收就好了!”

1941年6月,山東清河區黨委錯誤地執行上級“肅托”的指示,秘密進行所謂肅清托洛斯基派的鬥爭。張漁被誣為“托派”,無辜受害。1981年10月20日,中國***產黨山東省委員會以“魯發(1981)52號”文件,明令予以平反昭雪。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