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用竹子制成的。竹子被掰成竹簽,叫做竹簡,用火烘幹,寫在上面。竹簡有壹定的長度和寬度,壹張竹簡只能寫壹行字,少則幾十,多則八九。壹本書需要很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結實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織在壹起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用很多竹簡編的,所以有相當的分量。
孔子花了很多精力讀《易經》,基本理解了它的內容。我很快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之後,為了深入研究這本書,給弟子講解,他讀了很多遍。這樣看完,連載竹簡的牛皮帶磨掉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多次重復使用。
即使讀了這些,孔子還是謙虛地說:“如果讓我多活幾年,我會完全掌握《易經》的文字和質量。”